“小巨人”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二把刀2021-02-05 20:44

二把刀/文 日前,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出“英雄榜”。未来5年,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拿出100亿元以上资金,奖补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根据两部门通知内容,这些资金将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业“四基”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等等。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看做中小企业中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截至2020年末,工信部先后公示两批共1992家“小巨人”企业名单。工信部计划用3-5年时间培育1000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推动“小巨人”企业加快向单项冠军、领航企业发展。

在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中,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凸显无遗。中国以拥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也使得中国在有效控制新冠疫情传播之后,更快地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并且成为疫情之下全球抗疫物资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的稳定提供者。

在这样一场极限压力测试之后,我们可能注意到,大企业停摆固然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某个拥有独门秘笈的中小企业也是“关键先生”。如果这个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多么庞大的产业链也可能就此瘫痪。

这些企业同样是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这些年,我们一直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专注细分市场,深耕于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或产品,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以及专业生产的成套产品。中国制造也的确拥有一批这样的“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不过当我们经历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的考验,重新审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时候,我们必然会发现,我们的短板更多地体现在“小巨人”还不够多。那些“链长”们大概也会发现,除了对那些在产业链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大企业寄予厚望,对延链长链补链强链至关重要的很可能是更具创新力的中小企业。很多时候,是它们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和韧性。它们决定着中国制造的未来。

我们注意到,有关部门在政策文件中描述“小巨人”企业的时候,用了“长期专注”和“聚焦”这样的词汇。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成功的中小企业共有的特质就是耐力,是以韧性和创新精神主导下的工匠精神。这些企业最为人称道的是能够定下心来,看准了方向就绝不动摇,不为各种短期的利益所诱惑,能够做长期打算,长期坚持。如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的那样,集中所有的弹药攻击一个方向,最终攻破城墙。这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就此而言,对于那些工信部和各省区已经认定的“小巨人”来说,它们面对的仍然是漫长的赛季,是永不停步的奔跑。对有关决策部门来说,长期主义同样意味着耐心和定义,一方面需要警惕只看重数量的“小巨人”竞赛——由此很可能导致政绩导向下的拔苗助长;另一方面,企业的长期主义来自于一颗恒心。呵护这颗恒心的是法治护卫下的营商环境,是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这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