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业务关键数据“隐身” 腾讯2020财报金融科技低调增长

万敏2021-03-26 09:0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随着腾讯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备受疫情与监管政策考验的金融科技业务也展现了最新的概貌。

此前判断占据了C端移动支付市场半壁江山的微信支付表现如何,重要的参考数据是来自腾讯的财报披露,而在本次财报中,腾讯一反常态并未透露其商业支付交易笔数、活跃账户数量等业务数据。

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各金融监管部门对不同业态的金融科技活动下发、执行了一系列更严格、更广泛的监管。在含糊其辞的“增长”背后,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将走向何方?

金融科技板块收入增长放缓

据腾讯3月24日发布的业绩报告,其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全年收入增长了26%达到1280.86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27%,与上年末持平。

自2019年第二季度起,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继续逐渐成为腾讯营收的第二大支柱,至2019年底,该板块收入甚至一度接近腾讯的网络游戏业务的收入。历史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该板块同比增长44%至217.89亿元;二季度同比增长37%至228.88亿元;三季度同比增长36%至267.58亿元,四季度收入虽达299.2亿元,增幅12%。

2020年,腾讯金融科技板块增长相对放慢了脚步,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2020年一季度的收入同比增长22%至人民币264.75亿元;二季度同比增长30%至人民币298.62亿元;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4%至人民币332.55亿元;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29%至人民币385亿元。

“我们金融科技业务的战略重点是积极配合监管机构,与行业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合规及普惠的金融科技产品,同时优先考虑风险管理,而非追求规模。”腾讯在年报中表示。

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在近日发布的《金融科技监管新规对金融及非金融行业的信用影响不一》报告中表示,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对金融科技活动执行一系列更严格、更广泛的监管,将抑制金融科技无序增长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从信用角度来看,上述监管立场转变意义重大,不过,其对金融科技具体参与方的信用影响各异。“对于大型互联网企业来说,金融监管新规将使其不得不调整其业务模式并放慢增长,但其拥有应对相关信用风险的财务资源和管理能力,头部金融机构全面普及相关技术将使其能够轻松过渡到新的监管环境。”

面向C端用户的微信支付是腾讯重要的金融业务。记者注意到,腾讯曾连续在2018年、2019年年报中披露了商业支付日均交易笔数、月活跃账户数量、腾讯理财平台理财通的资产保有量增速等数据,而2020年年报中则未见相关披露。

腾讯仅在2020年年报中表示,随着消费反弹及支付数字化加速,其支付交易额同比健康增长,主要由于在零售、公共服务及食品杂货等多个垂直领域的日活跃消费者增加,以及支付频率有所提高。“我们的商业手续费率保持稳定。我们理财服务的客户资产保有量同比增长稳健。”

据此前披露数据,2019年四季度,腾讯的商业支付日均交易笔数超过10亿,月活跃账户超过8亿,月活跃商户超过5000万。

积极布局金融云市场

在面向B端的金融科技业务方面,腾讯也未透露具体合作金融机构数量和收入规模。但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2020年的收入成本同比增长24%至人民币918亿元。该项增长主要反映因总支付金额增加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以及因云服务业务扩展使得服务器与带宽的成本增加。

2021年1月20日,腾讯云联合腾讯金融研究院发布行业首份《未来金融白皮书》,覆盖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分析。据介绍,腾讯云目前已经构建出涵盖专有云、金融专区、数据库、微服务治理、运维等在内的分布式基础云平台,移动中台、业务能力中心、数据中台、AI中台等解决方案,以及基于微信生态的微金融渠道、云景开放金融平台、云霖产业金融平台等渠道,为金融行业提供新基建和新连接的全面助力。

据腾讯方面公布的数据,基于金融新基建和数字新连接的发展战略,腾讯云已经服务了众多的金融行业客户,包括150多家银行、数十家保险及证券公司。

2020年11月18日,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中国金融云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报告,2020上半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1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5%,其中阿里云继续位居行业第一,保持快速增长。

IDC指出,进入5月之后,重点金融项目实施与交付加快,有力提振了上半年金融云市场;同时大型机构上云步伐并未被明显延缓,包括核心系统、核心数据库下移等项目均有序推进。厂商方面,IDC报告指出,阿里云继续领跑金融云市场,其中金融云(平台)解决方案市场份额达到27.7%,华为占比13.2%,腾讯占比12.7%,百度占比12.2%。IDC预计,2020年金融云在整体金融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中占比将接近20%,2024年这一比例将达到40%以上。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记者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