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减碳进行时:从末端治理到源头管控

李靖恒2021-04-16 14:2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靖恒 几年前,作为国内工业水处理企业,博天环境(603603.SH)曾定下了“2030年营收破千亿”的目标。近日,博天环境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提出这个目标,是因为在欧美已经诞生了这样的企业,比如苏伊士、威立雅这样的世界500强集团。而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体量和环保需求,未来理应也能够产生这样的环保企业。

赵笠钧向记者介绍,现在环保产业处于整合的过程中。因为环保行业的资金投入大,而央企在资金方面的融资成本较低,所以很多小的环保企业都被兼并重组了。

4月9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推进 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的通知》。通知明确加大生态环保重点项目政策支持,国开行各分行对中央项目库中符合放贷条件的项目和生态环境部门推荐的其他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优先开展尽职调查、优先进行审查审批、优先安排贷款投放、优先给予优惠利率、优先给予延长贷款期限等优惠信贷政策支持。

“现在大部分央企都有负责环保治理的子公司。环保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因此央企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多。”赵笠钧表示。

然而,赵笠钧也认为,如果每家央企都去做环保业务,可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唐集团和国网都有自己的环保公司,而这些环保公司往往只服务于自己母公司的环保业务,整体上来看,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可能会差一些。

去年,我国提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赵笠钧表示,美国在2007年实现了碳达峰,从目前中国的增长情况来看,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随着技术水平和产业的调整,实现减排目标的速度也会加快。

碳交易市场

赵笠钧对记者表示,相比欧洲,近几年中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还不够健全,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远低于欧洲。

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严明在近日的研究报告中介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在设定强制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允许进行碳排放配额交易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为排放实体碳减排提供经济激励,是基于市场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与行政指令、经济补贴等减排手段相比,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低成本、可持续的碳减排政策工具,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补充手段。”严明认为。

自2011年以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共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余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截至2020年底,碳交易试点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2020年中国八省市试点碳市场共成交配额约5683万吨,同步下降近20%;但总成交额约15.62亿元,与2019总成交额基本相同,这主要原因是各试点碳市场碳配额价格整体上相较于2019年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从而弥补了交易量下跌造成的总成交额减少。

在配额成交量和成交额方面,广东碳市场在2020年继续领先其余试点碳市场。2020年,广东碳场约完成3154.73万吨配额,占试点总成交量约56%;成交额方面,完成80377.74万元成交额,占试点总额的半数以上。而北京碳市场平均碳价为91.81元/吨,在试点市场中价格最高,个别交易日的成交价格甚至超100元/吨。2020年试点碳市场平均碳价最低为福建省,为17.34元/吨,而其余6省市的碳价则落在20-40元/吨区间内。

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公布了包括2225家发电企业和自备电厂在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至此我国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根据草案修改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易产品主要是碳排放配额,经国务院批准可以适时增加其他交易产品。

2021年2月1日,我国正式开放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中心落地上海,6月底前将启动,碳配额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

严明表示,经历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中国自愿减排交易(CCER)、森林业碳汇基金、碳金融债券期货等多种模式,碳交易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将更多企业纳入其中。

“碳交易在为垃圾焚烧企业带来额外收益的同时,也倒逼加速技术创新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他认为。

从末端到源头

赵笠钧对记者表示,今后的环保治理将从以前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管控。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量。而源头管控则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污染和排放,不仅能够更有效的达到环保和减排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后期治理的费用。

赵笠钧进一步示,环保不能只依靠环保治理技术的提升,还应该从整个产业链的调整上来解决污染排放的问题。比如,使用更多的清洁能源,并改善产业链的结构等。

国金证券分析师杨翼荥在前段时间的研究报告中介绍,碳中和目标对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影响显著。对于上游清洁能源领域,电力来源将经历从化石燃料转化为风光发电为主,光伏、风电和储能产业将极大受益。中游的能源消耗领域上,非电力部门更加清洁化和电力化,具体体现在新能车、绿色建筑、生物基化工行业上。

杨翼荥表示,中国化石能源储量较为丰富,其中又以煤炭资源为主,相对于煤炭,我国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较为不足。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情况。

近年,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截至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由2017年的60.4%下降为57%左右,同时,我国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13.8%上升至15.8%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碳中和的推进,未来将逐步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杨翼荥表示。

杨翼荥还认为,在全部能源产业链中与煤炭挖掘、生产、加工为主的产业链条的碳排放水平最高,占全国碳排放水平的7成以上,因而对于煤化工相关行业的优化将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方向。

例如,在我国炭黑是以炼焦副产的煤焦油为原料生产的。焦炭行业的发展历史呈现周期性变化,在近20年内经历了两次投资高峰期后,目前正处于去产能化的阶段。山西,河北,山东等焦化大省先后制定了分阶段去产能目标。据Mysteel统计,2020年国内全年净淘汰焦化产能约2500万吨,国内焦炭产能降至62200多万吨。

在当前环保监督下,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求炭黑等行业企业配备脱硫脱硝装置,使得中小炭黑企业成本压力大增。炭黑行业生产工厂将被进行评级,评级低于C级的工厂开工生产将受到较大程度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碳减排的要求,上游原料新建产能受到较大限制,导致原料供给相对有限,炭黑的新建产能也将面临限制。

杨翼荥表示,我国在化工产品供给方面形成了分化的产品格局:基础化工产品的供给充裕,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而在高端产品领域仍然大量依赖进口。“面对‘碳中和’的政策,行业整体需要大量减少碳排放和一次能源的消耗,同时仍需要进行高端材料项目的投资建设,满足部分领域的产业链国产化要求,因而化工行业新建项目和现有产业同时将面临变革。”

在 “碳中和”政策被提出之后,内蒙古也进一步提出在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8个高耗能行业实施差别化电价措施。“预期差别化电价政策将进一步通过提升落后产能生产成本的方式,加速产能淘汰。”杨翼荥称。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我国就逐步开启了差别化电价政策,针对特殊的产能过剩行业,通过对行业内企业产能考核,能耗超标的企业将以更高的电费价格进行产品生产。

另外,根据杨翼荥的分析,运输领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全球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耗约占能源消耗总量的32%,而道路运输约占全球运输能源消耗的75%,是主要的能源消耗领域。目前,随着全球化石能源产业链的持续发展,运输行业97%的消耗依然依赖非可再生资源,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因而全球多个国家相继在运输领域提升碳减排要求,比如在柴油中添加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来源多样,从原料主要分为三大类:豆油、菜籽油等传统油料;棕榈树结的棕榈果生产的棕榈油;废弃油脂。我国主要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多年来,伴随着生物柴油的推广使用,全球的生物柴油产量持续提升,2019年,全球共生产生物柴油474亿升,10年间生物柴油产量的复合增速达到了10.3%。

杨翼荥进一步表示,我国食用油尚不能自给,但废弃油脂产量约1000万吨以上,因而我国逐步发展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链条,伴随着地沟油整治行动以及垃圾分类的推广,废弃油脂产业逐步向正规化发展。通过以废旧油脂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解决了废旧能源的处理问题,同时以生物柴油替换化石柴油,可以极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问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科技领域,包括新能源、半导体、电子通信等科技制造企业。
邮箱联系:lijinghe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