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市幸福感 | 城事哲谈

陈哲2021-04-23 19:53

陈哲/文 这两天注意到一个榜单发布,叫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定语很时髦——幸福感。这让我想起前几年一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随机”采访路人:你幸福吗?

忍俊不禁之余,确实吸引我点击进入:原来过去一年中国最幸福的市民,分别来自厦门、拉萨、成都、长沙等十个城市。

这个榜单是一个叫做《美好生活大调查》的栏目组发布的,后者由央视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等举办,原来叫《经济生活大调查》,今年改版了。从历史渊源来看,应该具备一定公信力。

社会上对城市的评选,近两年似乎又多了起来。从品牌定位上看,这些评选也越来越“软”,一点也不像GDP排名那么简单粗暴。过去在这个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是“全国文明城市”,由权威机构发起组织评选,授予那些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随着城市文明程度整体的提高和“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意识的树立,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称号:比如最具幸福感城市、美好生活城市、人文城市等等。

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到综合文明体系,再到今天以人为核心、从人的感受出发衡量城市价值,城市的评价体系正在变得多元。这当然是中国城市化进步的体现。但到底什么样的生活,可称之为美好生活?市民的幸福感,到底又用哪些要素去评估呢?

恕我眼界浅陋,目之所及的评价体系,还未解答我的疑惑。

我们以上述幸福感城市榜单为例。今年排在第一位的,是厦门。厦门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群山环抱面朝大海,生态自然和人文之美相得益彰。但是很遗憾,翻阅这个榜单,厦门此前从未入榜,突然横空出世拔得头筹,也是让人有些费解。其次,在相关社交媒体上,不少人留言吐槽厦门房价位列全国前茅,收入地位却远未匹配。有意思的是,榜单认为拥有房子是幸福感最大的因素之一,其中的冲突感貌似不宜细究。

当然,幸福感榜单提出的有关子女教育在幸福感当中的权重,收入在幸福感评价中的阈值等,都是具有建设性的、拥有较多共识的要素,值得细化与探讨。

之所以在这里给现存城市软性评估体系“挑毛病”,并不是否定这些体系建设者的努力。而是强调,类似美好、幸福这样的主观感性成分大的评价,体系建立难度是比较大的。其实只要我们稍作深究,就会发现对幸福定义在不同人群、不同时代存在巨大差异。而作为城市评价语境下的幸福感,则又有其特殊的标尺。

杭州前市委书记王国平曾在专著中,用了1500个字概括自己对城市幸福感的理解,涵盖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蔚为大观。一位我喜欢的建筑师郝琳,对城市幸福感的简炼评价包括:有活力(vibrant)、有宜居感(livable)、有社区感 (community sense)、环保(sustainable)、多元化(diversified)、多些文化设施,安全便利。综合这些大家、专家的成果,我尝试着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去概括,其实就是,大部分人都愿意去那里长期生活的城市,才是有幸福感的城市。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分管房地产、大健康、大文旅、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