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捷安康董事长吴永谦:创新药的利好因素与同质化挑战

田进2021-04-30 13:5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进 2019年,美国医疗健康支出占GDP比例为17.7%,日本为11.0%,中国为6.6%;美国仿制药支出占医药支出比例,美国约为23.0%,日本约为10%,中国约为60%;美国各个工业行业里,制药工业排第二位,而中国前10大板块中并没有制药工业。

谈及中国的医疗行业跟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药捷安康董事长吴永谦列出了这样一系列数据。他说,中国医药行业目前存在着在GDP中的占比低、仿制药占比高等问题,这也意味着未来创新药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作为一家小分子创新药平台型研发公司,药捷安康自2016年运营以来,目前拥有4款完全自主研发并已进入全球临床开发的创新产品。最新一轮融资为2021年2月的C+轮融资,融资规模为5000+万美元,由基石资本领投,招商局资本跟投。

回看中国生物医药变迁的发展历程,在由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和基石资本主办的2021中国企业家峰会上,吴永谦在演讲中将其分为了三个时代。

2005年之前,中国医药行业主要以仿制药工业为主;2005-2015年的10年间,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开启了创新药发展的时代。此后,中国医药市场经历着高速发展;2015年以后乃至看向未来,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以及医保让更多患者接触到创新药三方面因素推动着中国医药市场增速超越美国及全球医药市场。

“与此同时,对于创新药而言,三方面因素成为了创新的驱动——政策红利的释放;在集采的压力下,医药行业腾笼换鸟为未来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机遇;资本市场的开放给创新药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吴永谦表示。

政策方面,过去5年,中国在药监政策、医疗体制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意见。包括2015年《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拉开中国药品监管改革帷幕、2016年的一致性评价、2017年中国加入ICH开启了药品监管标准国际化征程、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开始加强仿制药控费,为创新药提供空间。

吴永谦表示,审批制度改革以后,产品进入临床、上市审批的时间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新药的数量在急剧的增加。同时对处在襁褓之中的中国创新药工业来讲,也存在着担忧。这几年审批的加快,国际龙头医药企业的产品快速进入中国,这对中国弱小的创新工业是巨大的挑战、压力,中国创新药的企业要和国际药企业要在同一个赛道上平等竞争。集采方面,集采最终降低了仿制药的价格,从而腾笼换鸟留出空间支持创新产品。

资本市场方面,香港联交所的18A,以及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均开放并允许生物医药企业在未盈利的条件下进入资本市场。从数据来看,2019年科创板开闸后,至今已有6家未盈利的药企登陆科创板。吴永谦认为,由于多渠道的资本市场的开通,促进了这个领域这几年红火的发展,二级市场的开放进一步带动一级市场生物医药板块的投资热潮。

高速发展下,瓶颈与挑战也同时存在。

吴永谦表示,最大的挑战是中国大部分企业创新工作有明显的同质化现象。“这也是我们行业经常讲的、也非常担心的行业内卷,形成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同靶点的上市药品经历着价格白热化竞争。上市产品如果只能靠价格竞争,我们只能在中国的市场里面玩,出不了世界级产品。”

看向未来,吴永谦说自己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在过去12个月甚至18个月,中国创新企业创新趋势明显加强。从2019年开始,中国创新药企在美国FDA不断获得创新产品的认证、不断的有新的惊喜与突破。去年中国创新药的海外授权转让速度在加快,这是中国创新获得国际大公司的认可和实力的展现。

到2030年,伴随中国多维度因素促进,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600亿元并仍有6000亿元的增长空间。同时可以看到中国本土的研发公司会到美国建立子公司与研发中心,不断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

到204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继续扩容,医保等制度完善,推动创新药从研发到市场的完全闭环。中国创新药储备从前期积累走向产品爆发阶段,中国至少有十款原创重磅药物获批全球上市。

到2050年,中国生物医药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的30%。2-3家中国Biopharma(生物制药)跻身全球制药行业前十,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继续深耕发展。中国在生物基础研究投入总量第一,长三角成为与美国波士顿地区并驾齐驱的生物医药中心港。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