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越野马拉松悲剧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天灾和意外

张丰2021-05-23 13:01

张丰/文 5月22日在甘肃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举办的百公里越野马拉松,遭遇极端天气,最终造成21人遇难,成为世界运动史罕见的悲剧。

在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苦难。21晚上,在抖音上就开始流传一些视频,一些人紧紧抱在一起,裹着白色塑料布。还有一张广为流传的图片,在一片荒地上一群选手拥在一起。图片是静止的,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让人瑟瑟发抖的寒意。

所谓“极端天气”,就是大风带来的降温、降雨和冰雹,最近几天好几个城市的市民都遭遇过,但是在海拔2000米的山地和“无人区”,穿着跑步短裤遭遇这些,就是人类难以承受的灾难。

用最通俗的话说,这21个人就是活活冻死的,其中包括超级马拉松领军人物梁晶与残奥会冠军黄关军。我们还没有得到这21个人的全部信息,但是很有可能,越是“成绩好的”,就越可能遭遇不测,因为“大神级的人物”才有可能冲到最前面,而遭遇危险时又无法撤出——在心理上,他们也有更强的“完赛追求”和克服困难的雄心,这都加重了悲剧的可能。

那篇流传广泛的自述《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提到完赛会有1600元的现金奖励。作者是一位获救的参赛选手,他前进时碰到退赛的,还说了一句“一千六就这样放弃了?”这个细节让网友发出“为1600元送命”的感叹,这种想法是对选手的极大不尊敬,事实上,没有哪个超级马拉松爱好者是为了奖金而跑的。

百公里越野赛这样的长跑比赛,是一种极限运动,不管是冠军还是完赛,都不会像获得奥运冠军那样为人所知。这是一个“圈内的”某种意义上也是“私密”的追求,跑者追求的,是挑战自我的极限,“完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退赛,最初的困难或许还让他们欣喜,因为这就是“越野”的应有之义。

但是,在“极限的野”和“绝对的安全”之间,我们必须拥有一种平衡。很遗憾,白银百公里越野只做到了前者。几个选手裹一块塑料布,最准确地反映了这个赛事的安全保障水平。今天的一些救援视频我们也能看到,几个救援队员抬着一个运动员,这种纯粹人工的救援,让人想起地震的废墟。

“越野赛”的救援,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位在香港的朋友问我:“比赛没有直升机吗?”

这简直是不接地气的天问,她是基于在香港的经验。在香港,以前每年都会有百公里的越野慈善赛,参赛选手徒步穿越山地,也曾遇到冰雹这样的极端天气,但是这样的越野活动配备有强大的后勤,选手出现意外,会有医用直升机及时转运和抢救。一位朋友曾参加过这项越野,他中途退赛了,马上就有志愿者过来服务,检测他的身体状况。哪怕是扭伤这样的小伤情,都会得到最及时的处理。

即便是在内地,也具备提供强大后勤保障的可能。有朋友在盛夏参加戈壁滩200公里穿越,那对体力是很严峻的考验,但是却没有什么危险,因为医疗保障车就在后面,人们甚至可以及时吃到冰镇西瓜来降温——这当然是收费不菲的商业化旅行活动,但是却也证明,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内地也能提供极致的安全后勤保障。

很可惜,马拉松主办方没有在安全方面花这么大的精力和经费。白银越野马拉松有一段赛段是“无人区”,其实只是汽车无法到达的区域,仍然在广义上的景区。如果赛事主办方能有更多安全方面的考虑,每隔5公里设一个医用保障帐篷,就能在很大程度避免这次悲剧。不管是选手退赛还是遇到冰雹,都可以就近处理。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越野赛,可能是条件很“艰苦”,但它并不是危险的荒原,也不是把人放入生死考验之地,而是昂贵的公共活动。不管是越野赛还是城市马拉松,都应该在安全保障方面投入巨资,而不是花钱打广告、找网红造势,它不应该成为营销、欢乐秀和嘉年华,而应该具备专业性,甚至强制性的行业标准——比如,每隔多少公里设置一个医疗点和一定数量的救护人员。

就这个意义上讲,白银越野马拉松的悲剧,算是一个沉痛的提醒,也戳穿了当前国内马拉松比赛的泡沫。它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意外和天灾,而是一个反省、反思的契机。

(作者系专栏作家)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