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卖掉核心管线,小分子龙头诺诚健华上市加定增募百亿,改攻大分子?

余诗琪2021-07-16 18:51

经济观察网 余诗琪/文 7月12日,诺诚健华宣布与渤健生物达成合作,将自己核心产品奥布替尼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某些适应症的全球和中国以外市场的权利授权给渤健生物。目前在这些适应症上,奥布替尼还未获批,处在临床II期试验阶段。

诺诚健华将因此获得1.25亿美元的首付款,还有资格获得至多8.125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开发里程碑和商业里程碑付款。这是目前国内“license out(知识产权引出)”首付款最高的小分子(化学药物多为小分子药物)创新药。

从结果上看,诺诚健华保留了奥布替尼已经获批的两个在肿瘤领域的适应症,而卖出了被普遍认为更有市场前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管线。这跟此前它的态度并不一致。今年以来,诺诚健华CEO崔霁松就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要把奥布替尼做成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 “FIC(首创新药)”。

诺诚健华对此并没有过多评价,但最近,它的资本运作极其频繁。2020年赴港上市,募资约20.93亿港元。今年2月又向高瓴、维梧资本发起一笔30亿港元的定增。紧接着,又在3月宣布即将去科创板IPO,募资40亿元。

2020年年报显示,截至年底,公司账面现金有39.69亿元。如果科创板上市成功,再加上这次“license out”所得的1.25亿美元首付款,它的账面现金很可能突破百亿元。

不少投资者认为这与诺诚健华的新战略相关。对于此情况,CFO董少靖曾对投资人表示,诺诚健华正在大力开拓外部的机会,现在的技术还局限在小分子领域,需要尽快拓展大分子(生物药物多为大分子药物)技术的能力。

崔霁松也透露到,他们已经开始布局大分子药物管线,着手组建团队并搭建药物研发平台。大分子药物管线的策略有三个方向,一是与大分子药物研发公司合作,跟诺诚健华的小分子药物开发联合用药;二是自建团队,开发大分子管线;三是引进优质大分子药物管线。

整个行业普遍的共识是大分子才是未来的核心市场。据Frost&Sullivan的预测数据,2018年中国大分子药物的市场规模达到2622亿元,已经达到小分子药物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2014年至2018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4%,预计未来仍将以14.4%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扩容。而已经运转上百年的小分子行业相对稳定,年复合增速只有5.1%。

不过崔霁松提到的几条路径都极其耗费资金。百济神州是大分子领域在研发上投入最多的公司,过去四年,在47个管线上投入约200亿元。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的管线大致是百济神州的一半,同阶段的研发投入也都接近50亿元。

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引进大分子药物管线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19年披露交易总金额的28笔大分子药项目交易,平均单价已经达到1.5亿美元。

诺诚健华并没有对外公布在大分子药物上的具体规划,但从“弹药”准备情况上看,它应该不会小打小闹。

目前,诺诚健华并没有太多能商业化的产品。除了已上市的奥布替尼之外,只有两款管线处于临床II期,剩下的大多在I期及之前。

已经获批的两个适应症(淋巴瘤)对应的属于小癌种,每年新增患者不足1万人。且它是在强生和百济神州之后第三家获批的公司,最早获批的强生目前市占率超过90%,2020年营收11.3亿元。百济神州为了抢市场,配备了800人的销售团队,但2020年只实现营收0.2亿美元。

淋巴瘤患者一旦使用了某款药物,不出现耐药反应,一般不会换药,这意味着诺诚健华只能瞄准并不多的新增患者。且百济神州与强生都已经进入医保,年治疗费用在15到18万元之间,诺诚健华的定价是25.55万元/年。

董少靖曾解释,淋巴瘤在中国是个非常集中的市场,前300家能够覆盖85%的淋巴瘤病人,前800家医院基本把所有的淋巴瘤病人都覆盖了。目前诺诚健华的销售团队有150人,能够覆盖全国前300家医院,到年底预计扩张至200人,覆盖全国的800家医院。

看上去,无论是在先发优势,还是在渠道搭建上,诺诚健华与直接竞对的差距明显。

被它卖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管线反而“成色”更好。仅多发性硬化一个适应症,目前全球就有超过280万患者,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230亿美元。且该领域还没有药物获批,目前进度最快的赛诺菲和罗氏已经进入临床III期。

乐观地讲,这足以看出诺诚健华“转型”的决心。相比于逐渐落寞的小分子市场,大分子的故事显然更加性感。经观大健康将持续关注诺诚健华后续在大分子领域的布局。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