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零工经济劳动者权利 走向社会共赢

刘波2021-07-30 14:40

刘波/文 去年一篇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刷屏后,外卖骑手等零工经济劳动者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这也是全球大趋势的反映:就零工经济中的劳动者如何定位以及如何为其营造公平的从业环境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热烈讨论,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中国也不例外。先是7月22日,人社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企业要“引导和支持”此类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然后,7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其他外卖送餐员参加保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八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中出现了“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表述,这是中国规范性文件中首次对此类劳动者进行定性,代表着他们被纳入规范框架,这体现出了制度的与时俱进,为未来调整此类关系奠定了一个概念性基础。

大的背景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网约车、外卖平台等在中国风生水起,既满足了城市消费者的需求,更新了产业形态,也为疫情下稳定就业形势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在这些新经济形态中就业的劳动者,不能长期扮演“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其生存状况和权利诉求不能被忽视,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建立在他们牺牲的基础之上。

零工经济中的劳动者规模巨大,只有将其也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之中,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才算真正落到实处。社会保险具有劳动力再生产保护器和社会发展稳定器的功能。如果大比例的劳动者未被纳入社保体系,其老年生活必定出问题,导致人口老龄化相关的风险加剧。没有养老保险等社保还将迫使这些劳动者将大量的当期收入用于储蓄,以防备未来风险,并影响其生育意愿。因此,只有他们参与社保,后顾之忧缓解后,社会整体的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才有望优化。

但当然,这些新就业形态具有灵活性、流动性高的特点,与传统企业就业方式不同,故而不能过快地搞政策上的“一刀切”。新意见中“引导和支持”的表述就是充分尊重了这种差异性。

增强此类劳动者权利的方向已定,具体细节还需要由未来的政策文件、司法解释、判例等来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准确理解指导意见的意思,不应要求相关企业为此类劳动者一律上社保,以免加重企业负担。基于具体劳动者在平台的就业时长和劳动管理强度,政府部门可以督促平台与一些已形成稳定关系的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其实,当前最紧迫的可能不是社保,而是职业伤害保障。在外卖骑手屡屡出交通事故的严酷现实之下,应当强化在这方面的责任规定。在这方面加大平台责任,有助于阻止平台以算法等方式迫使骑手从事高风险行为。

应当注意,算法本身是技术中性的,如果使用得当,对于更好地调度资源、匹配供给与需求、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平台的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而要让算法中性,就需要算法的进一步透明化,使劳动者能对算法的制定有更多的发言权,以免劳动者过度承担风险与代价。为此,就需要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由于零工经济冲击了传统的就业形态,其许多特点仍需要掌握了解,相关政策世界各国仍在探索之中,但总的方向是合理平衡平台、消费者、劳动者各方的利益与风险,实现共赢。在许多国家,判例往往是零工经济劳动者权利走向的指针。基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如劳动者权利意识相对薄弱、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形势等,以政府指导意见的形式来弥补这方面的短板,具有现实必要性。通过政府之手来帮助相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这也是政府积极职能的一种发挥。

同时,理论是灰色的,现实是复杂的,在探索过程中,必须理顺发声渠道和沟通机制,让劳动者的具体诉求更能被听到,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更好的政策,让劳动者更充分地分享繁荣的果实。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