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中高收入老年群体养老规划低龄化,对机构接受度上升

高歌2021-08-04 16:1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歌 “近两年,不仅仅是环京区域,新增了很多养老机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生存很艰难,各家养老机构关注的都是中高端客户。很多养老企业在营销和品牌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8月3日,和君咨询合伙人、康养事业部副总经理曹卓君在“2021康养竞争力论坛”上表示,这是一个趋势,也是和君康养事业部连同“北京大妈有话说”新媒体平台共同发起并形成《2021环京品质康养消费洞察报告》(下称,“报告”)的初衷。

这份报告通过对全国重点城市中高端收入的3000多位老年消费者以及50家康养机构线下走访形成,试图从老年消费者角度,主要是中高收入老年群体的养老偏好等消费特点归纳出可供参考的行业趋势。

接受调研的全国重点城市的3000位老年群体退休前主要在政府、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工作,其比例高达89%,其中过半数为处级以上干部或拥有副高级职称;普遍学历较高本科以上学历达46%。

与之相对应的,接受调研的人群的整体收入水平也较强,尽管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以退休金收入为主。老年群体收入来源主要由退休金、储蓄、理财、子女补贴等组成。调研数据显示,退休金收入占比高达86%。

《报告》显示,退休金月收入4000-6000元是主流,占比约为48%;根据城市等级不同,退休金收入差距较大,一线城市中高收入老年群体月退休金约为8000-10000元,而二三线城市中高收入老年群体月退休金约为4000-6000元。

但较好的收入水平,尚未带来有关养老的更多观念上的转变。上述报告显示,60%的受访者考虑过自己的晚年生活,但真正有所规划的仅占18%,42%仍停留在思考阶段,还有39%完全没有考虑过。《报告》认为,老年群体的养老意识仍待开发和教育。

变化在于,“60后”开始逐渐步入退休阶段,给养老产业带来新的变化,这部分“活力老人”也是机构争取的目标客户。《报告》发现,50-60岁老年群体意识最强,养老规划越来越偏低龄化。

对于这一趋势,北京大妈有话说新媒体平台创始人边长勇表示:“60后人群与之前世代人群相比,文化水平较高,在人生最好的年纪赶上改革开放完成财富积累,且经过PC互联网时代的洗礼,他们有着与之前世代不同的消费观,这将对中老年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养老方式上,接受调研的人群的首选养老方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尝试多方式分阶段养老,变化在于对机构接受度有所上升,愿意视身体健康情况进行多方式分阶段尝试:生活完全自理选择居家养老;生活需部分协助选择社区养老;无法自理后选择机构养老。

在接受调研的人群中,44%的老年群体选择由家人或者保姆照顾的方式居家养老,18%的老年群体选择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养老,22%直接选择机构养老。

在这份报告的发布会上,国内多家头部养老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悉数出席。“行业空间巨大”、“养老支付能力和意愿尚在爬坡期”、“行业竞争高度同质化”,通过从业者的交流内容,养老这一在国内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产业画像被描摹而出。

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26402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分别上升5.44、4.63个百分点。

随之而来的是养老机构供给的逐年增加。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官方定义的养老机构供给总数量为544家,社会办养老机构为326家,床位数为10.4万张;数量最多的区域为朝阳区、海淀区、昌平区。

在机构数量方面,受政策及老龄化的大环境影响,近十年北京地区新增养老机构数量为266家,占总养老机构数量的三成,其中2016年达到高峰,新增养老机构数量达到48家,2016年之后新建机构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在养老床位数量方面,其增长高峰同样处于2016年,新增床位数逾10000张,2017年新增床位数骤降,此后呈现逐年递减趋势。

北京市连锁化养老机构总共83家,占北京市养老机构数量的10%。其中朝阳区连锁机化的养老机构26家,占整个连锁化养老机构的31.32%,海淀区连锁化养老机构14家,占整个连锁化养老机构的16.86%,丰台区连锁化养老机构10家,占整个连锁化养老机构的12.04%。这代表北京是全国及区域连锁品牌争先布局,积极抢占的核心市场。

和君资深高级合伙人、和君康养事业部总经理张卢锋表示:“康养行业涵盖的范围很广,运营企业的压力很大,康养机构在行业中想要生存、发展很艰难。通过两个月的走访,我们发现市场的需求是刚性且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会越来越大,需求背后意味着现在的很多康养机构需要切实关注,自身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很好地满足上述不断扩大的养老需求。而在需求之外,康养机构在不同的维度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地更好的定位、找到差异化优势并不断放大,是每家机构需要思考的事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能源、工业相关话题,线索请联系:gaoge@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