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1-09-03 10:38
刘晓林/文 不到10万或10万出头,买一辆颜值满满的车,有基本的车内互联功能,可以在某些部位换个性“皮肤”,各种新奇、贴心的细节设计,厂家手机APP上还有丰富的周边消费和不断更新的互动玩法——这正在成为汽车消费的新趋势;3年-4年换一辆车,和换手机一样——这也在成为汽车消费的新节奏;选车时,汽车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性超过“品质感”、“国货”品牌的选择率高于合资品牌——这则是新的“汽车价值观”。
在针对中国消费转型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消费已经从“排浪式消费”升级到“个性化、情绪化”消费。事实证明,这种趋势在汽车领域表现的格外明显。
而对车企而言,“冷门”变“热门”,个性变主流,正在成为新的市场机遇。这一点,也正从还在举行的成都车展传递出来。受疫情导致的车展延期影响,2021年的成都车展与往届相比,无论车企动作还是新车份量,都有所降低,但按照既定节奏发布的新车,依然在这个西南消费重镇的氛围中准确发酵,透露出清晰的汽车消费新时尚。
与成都的个性不羁与包容性呼应,成都车展上的新车充满了个性诉说。长城欧拉以一场女性专属的“闺蜜派对”打造了成都车展第一网红展台,不过,主打女性消费已经从长城的单独聚焦,变成从五菱到保时捷都在发力的行业共同趋势。魏建军所说的“中国的消费钱袋子掌握在女性手中”的观点正在各品牌的新车里找到商业化的落地点。
除此之外,一些此前被定义为“小众”的车型,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消费者的视野。作为汽车新消费主力的90后、00后,正在将“小众”变成“新主流”,将其对个性和差异化的追求映射在汽车消费上。反映在汽车生产商的回应上,性能车、轿跑、皮卡越野、复古车系列,以及和三胎绑定的MPV,都在从“非主流”的坐席中不断上升,闪耀出C位的光环。
豪车市场同样如此,8月28日车展首日,奥迪最紧凑的SUV车型——全新奥迪Q2L正式上市,新车支持超过50000种个性化定制方案。另外,一汽-大众奥迪还特别推出12辆全新奥迪Q2L“成都自定义版”,开启电商发售。
近一年来,随着新造车品牌的增多,以及传统主流车企开始尝试把控新消费趋势的节奏,“百家争鸣”被高频率地用在对汽车行业格局的形容上。而其背后,则是汽车技术变革走上快车道时,个人消费意识的另一种觉醒。
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过去两年,疫情和经济社会结构等复杂生存环境的遽变,尤其是最勇于尝鲜的95后和00后的上位,正在改变固有的汽车消费观。正如他们在各个领域改变曾由70后和80后主导的消费价值观一样。
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消费主体人口中,90后、80后、00后数量最为庞大,分别占比17.3%、15.7%、12.6%。新的消费人群呈现出新的消费特点,这一代是伴随着多元多样的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网生一代,他们追求个性化,愿意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注重品质,愿意在能力范围内为自己喜欢的一切事物花钱。
另一方面,如果说新能源是一个新的平台,带来了新汽车时代更多的可能性,那么芯片危机、疫情反复,甚至是智能化的争议则是最大的催化剂。这促使汽车厂商为了保住订单,开始探索更多能提升用户体验和获得感的方式,除了营销上的互动外,产品的多元化和共创也成为车企共同的选择。
本届成都车展上,包括坦克,雪铁龙,R汽车、思皓等品牌都打出了用户共创的概念,“用户共创”并非新概念,大部分汽车企业都已经将其作为标配,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更多程度上是车企希望借此打探年轻人的喜好和消费需求细节而特意搭建的平台。很显然,对于在规模化批发销售时代下成长起来的车企而言,“个性化”是一个最难迎合和把脉的“需求点”,但也是使小众车型被集体聚焦的C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