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头条 | 中关村备战北交所:中小企业重燃新三板热情,专精特新储备军期待资本活力

宋笛2021-09-10 23:1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笛 2021年9月10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官方网站上线试运行。这距离9月2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传来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重磅消息发出,仅有不到10天的时间。

在北交所于万众瞩目中快马加鞭注册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制定规则、挂牌委审议企业过会的同时,市场间也为之振奋。

9月8日,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组织了一次中关村新三板上市企业参与的闭门会,正在落地的北交所是这次会议讨论的一个主题。

参会的企业总计10家,覆盖了新三板创新层和精选层,其中一家企业是曾经从“老三板”转入“新三板”的企业,在三板市场已经停留了超过20年的时间。“大家期待度还是挺高的,希望北交所落地后,新三板能够更好地发挥融资的作用。”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郭伟琼说。

作为中国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中关村等待北交所落地已经有太长的时间了。

中关村拥有91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其中包括137家创新层企业、7家精选层企业,在精选层数量和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活跃的新三板市场无疑将会对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企业带来极大的帮助。

9月2日晚,北交所建立的消息得到披露,次日证监会的新闻发布会披露将“以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推动完善中国特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新三板前期改革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精选层的法律地位和市场功能,突破体制机制上的发展瓶颈,建设一个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交易所,探索新三板支持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普惠金融之路”,而与上交所、深交所相比,在市场功能方面,北京证券交易所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更早、更小、更新”。

北交所的落地让中关村的投资人兴奋。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祝晓成认为,北交所的成立活跃了早期投资机构的退出通道,是一大利好,“这个交易所设立很明确就是为了早期项目来服务的,尤其是科技类项目。”

一些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也表现出了兴趣——不少上市公司曾经投资过新三板企业,北交所的成立意味着他们的投资在产业目的外,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财务回报。

在一些投资人和创业公司看来,尽管此前新三板挂牌对于公司的规模和业绩要求已经较为符合中小企业的特征了,但新三板的活跃程度在相当长时间中未能充分发挥融资的功能,北交所的建立则有望为这个面向中小企业的板块点上“一把火”。“一个交易场所和一个交易所的意义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郭伟琼说。

97家“潜力企业”

北交所的消息落地不到一周的时间,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就拉出了一张符合精选层财务指标的中关村新三板“潜力企业”,总计97家,其中包括创新层企业71家,基础层企业26家。

北交所的建立以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总体平移了精选层的四套标准,标准一为市值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8%,或者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2500万元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8%;标准二为市值不低于4亿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平均不低于1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最近一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标准三为市值不低于8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合计比例不低于8%;标准四为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不低于5000万元。

在上述97家企业中,大部分符合标准一,少数企业则同时符合两个以上的标准。

“中关村在新三板中的企业很多,基数大,有一些企业已经在新三板呆了十几年时间。”郭伟琼说。在2016年顶峰时期,中关村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到了1440家,此后数年逐渐降低,至2020年依然维持了912家的数量。

尽管如此,新三板在相当长时间中缺乏足够的活跃度,让诸多挂牌企业难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效应,还需要每年支付百万元左右诸如会计事务所成本在内的合规成本。

“之前,有一些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并非出于融资需求,也没有投机的目的,更多的仅仅需要通过新三板的上市来完成合规,以推动企业稳定的发展,在中关村新三板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企业。”郭伟琼说。

2019年年底,在新三板改革落地前,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曾经组织过一次有关精选层的政策调研,数十家新三板企业参与了该会议,但会议中明确对可能落地的精选层表示出意向的企业只有5家,参会企业中,数家在参加完这次调研后不久就从新三板摘牌了。

在经历了2018-2019年的低谷期,2020年7月开市交易的“精选层”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面,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统计,在只有半年交易时间的前提下,中关村新三板企业股东总户数达到28.72万户,是2019年的5.75倍,其中精选成新增股东户数同比增长了912倍;流动性也触底反弹,2020年参与股票交易企业占比同比增长5.22%,股票成交量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成交额过亿的企业达到27家。

北交所的落地终于点燃了企业的兴趣,在这个改革的起点上,他们开始有了更多的“畅想”。“此前,有家很优质的企业因为顾虑会影响在其他板块上市的可能,就没有申报首批进入精选层,后来发现精选层运行情况还不错,就挺后悔,北交所一落地,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材料了。”郭伟琼说。

在上述闭门会议中,郭伟琼提到的并不是个例,一些此前对于精选层缺乏兴趣和信心的企业,在北交所落地后开始筹备更换券商、准备材料。对企业而言,北交所落地意味着新三板的改革还在推进,他们乐见改革的深化并有着更多期待,比如是不是可以鼓励更多的国资基金、投资机构参与新三板的交易以增强流动性,或者挂牌的门槛可不可以再降低一些。“差不多有一半的企业都提到了一个问题,他们之前在新三板合法合规地运行了十多年,也没融到多少钱,对这些企业,是不是可以给一些额外的信用评分?”郭伟琼说。

“专精特新”储备军

“如果北交所设立再早几年,对于我们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中关村一家从事机器人研发、制造的企业高管对经济观察报说,这家企业同时也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中的一家。

这家成立于5年前的企业曾经度过一段非常难熬的时期,面向B端的硬件科技企业普遍需要3-5年的净投入时期,在产品没有被工业客户接受且没有规划化量产前,几乎没有任何的收入。“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赛道,光打磨产品可能就需要2、3年的时间,销售的对象又是非常理性的B端客户,要让他们接受产品,还需要测试、磨合,经过一个漫长的周期,有了客户,要量产又要进行固定资产投资,这些都需要投入。”该高管表示。

不到3000万人民币天使以及PreA轮融资支撑这家企业走过了2015-2017年的研发阶段和产业化阶段。彼时,一级市场上更看好的是诸如共享单车在内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其所在的赛道并非风口,因此也增加了融资的难度。

该高管表示,融资在2019年-2020年才开始变得更为容易,这种改变一方面与政策引导有关,一方面也与市场需求有关——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来到了一个临界点,陆续来自一级市场的数笔融资帮助这家企业度过了最艰难的时间,并迅速扩大规模,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将上市的目标瞄准了科创板或者创业板。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中还算是比较容易融资的,毕竟机器人还是属于制造业和科技的一个交叉行业,但是很多诸如关键零部件制造在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实际上是很难从一级市场融到资的。”该高管说。

上述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中提出要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夯实市场服务功能,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科技、创新和资本的聚集效应,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

在祝晓成看来,每一个板块肯定都有它的引导性,北交所的落地也会让一级市场更愿意参与到科技创新早期投资,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发展,祝晓成所在的英诺天使基金是专注于早期的投资机构,目前其所投资的企业中已有4家进入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北交所的落地利好的并不仅仅是中关村的新三板企业,同时还有大量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关注这一方向的早期投资机构。

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统计,在工信部公示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北京地区的企业总计257家,其中海淀区独占鳌头占比达到45.53%。其中包括1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主板上市企业,其余的222家均为非上市公司。

郭伟琼认为,这些企业也将成为北交所上市企业的“后备军”。

落地之时

从中关村站乘坐四号线,10站后即可达到金阳大厦附近,这里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的所在地,也是北京证券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地,这家公司在9月3日正式成立。

中关村和新三板的建立关系密切。2003年12月,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的请示》,并于2005年10月得到国务院批准。2006年1月,在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基础上,正式启动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以下简称“报价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这一试点,2012年这一试点在全国范围推开并形成了新三板市场。

从80年代以来,中关村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营中小科技企业,其中一部分成长为巨头,此外还有一部分在细分领域保持了数十年的活力,作为中小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地,最初的新三板市场几乎是一个完全为中关村准备的市场,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中关村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为了让这一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中关村也曾尝试多次建议建立一个新的交易所。

郭伟琼回忆,在2016年时中关村就曾经向政策方建议建立一个北京交易所,此后也多次提出这一建议,在数年的时间中,郭伟琼曾经配合过“战略新兴板块”“新蓝筹板块”的调研,但这些板块并未落地,直至科创板的横空出世,郭伟琼一度认为北交所再落地的可能性很低了。

一个交易所和其所在的区位发展有什么样的关联?

9月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了一篇题为《有了新三板为什么还要设立北交所》的文章,银泰证券股转业务部总经理张可亮在这篇文章中提及,“上交所在区位上重点服务长三角、江浙沪,在定位上服务硬科技。深交所在区位上重点服务珠三角、大湾区,在定位上服务新经济。而北京证券交易所则在区位上重点服务京津冀,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在定位上服务创新型中小民营企业。”“中关村一直就是中小创业企业聚集的区域,很需要这样一个专门的交易所来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郭伟琼说。

在北交所真正落地之时,在中关村迈出第一步的民营中小科技企业已经遍布全国,在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中,尽管北京依然是第一梯队,但从数量上对其他多个地区已经不再保持压倒性的优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量制造业企业和产业链培育了大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

在郭伟琼看来,中关村在信息技术方面依然保持了较大的优势,而这些企业也可以从北交所的建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主任兼高级记者
主要关注于科技类、创业类产业政策、创投领域以及交通物流领域。擅长深度报道和人物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