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老路 | 城事哲谈

陈哲2021-11-12 18:15

陈哲/文 连续两天股市房地产板块的报复性反弹,回应了双十一前夜金融政策的进一步松动。地方政府的饥渴难耐,也在欲说还休的政策放松动作中可见一斑。应该说,在心理层面,市场崩塌的势头被暂时遏制了。人们看到:调控的决心,绝不等同于让这个庞大而脆弱的行业自生自灭。

批评者表现出对这种调控的困惑,他们认为房地产问题尾大不掉,主因并非源于行业自身,而更多来自于政策的频繁出手。习惯了这种波动的企业,对成熟市场中常见的新陈代谢和风险的敬畏不再。“我并不认为现在的救市会迅速见效。”一位来自深圳的房地产资深人士说。

这位大亨当然有他的参照,因为与过去很多次“救市”不同的是:面对成交量迅速萎缩和房企现金流迅速枯竭,这次“回归正常”的动作实在细微谨慎,以至于更像是一种象征性表态。监管实施者担心动作过大,会破坏来之不易的调控大局,再次大水漫灌造成的结果,可能会让整体经济彻底失去摆脱房地产的机会。

再过一个月,中共二十大之前最后一个年度头号经济工作会议就要召开。会议之前,大动作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也决定了市场多么需要这么一次,哪怕是细微的松动,可以让大家找到一些奋力逃生的希望。

恒大和华夏幸福这类超大型房企的躺倒甚至改弦更张,让市场已成惊弓之鸟。活下去,理所当然成了开发商唯一目标,无论姿态多么难看。这也是花样年这类公司,选择放弃资本市场信用的主要原因——他们看上去总得放弃点什么,跟阳光城和佳兆业必须放弃股权或者资产同理。而旨在冲刺的年终员工购房行动,在这个阶段就更加刚性了,中南的声明也体现出这种无奈。

对行业资深人士而言,目前这一幕看似再熟悉不过。由于过去十多年中,调控之手表现出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强大力量,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艰难是暂时的,甚至是某种机会,乌云终归会散去,暴风雪终归会被阳光取代。他们甚至相信,每一次在底部大胆的进取信念,都会在更高的台阶上实现。

而这种观点正是本文特别需要提醒的:这一次不一样。

即便对那些境况良好的公司来说,他们现在需要考虑的,也不应仅仅是在市场的波动中,找到什么机会。我的意思是,对所有的社会资本,房地产市场的未来除了会出现修复行情,还有更大的可能性。

这些变化是什么呢?我很难斩钉截铁地给出精确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向一个未来十年的图景时,很多过去调控中体现出来的长期性问题,可能都会得到耐心的解答:

比如杠杆问题,既包括了此前政策已经明确瞄准的开发商杠杆、购房者杠杆,未来也很有可能包括预售制度的杠杆——这一次政府在善后恒大问题时,发现预售款没有得到严格监管的后患无穷。

又比如说,案场销售中画大饼的问题、产品服务的品质问题,在近两年大城市的限价政策下更为突出,它们都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由此衍生出来的开发企业超额利润的问题,甚至地方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房地产持有成本过低导致全社会资产配置比重过高的问题等等,都躺在这张大变革的清单之上。

解决上述问题思路的变化,会让房地产市场的底层逻辑发生变化。那意味着,自2008年以来频繁波动的房地产市场,将迎来全新的运行规律。对企业而言,当你面临完全不同的逻辑和语境,面临从旧制度向新世界变迁的时刻,收缩战线、手握余粮,是理性的选择。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分管房地产、大健康、文旅新闻
工作微信:hustc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