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陈道富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11月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由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共同举办的2021宏观经济论坛暨创新峰会上表示,金融更好地支持创新,需要在科技、产业、金融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陈道富表示,实现这种良性循环有两个不同的策略:一种策略是以产业作为引导,根据未来产业的方向来引导科技发展,这种方法可以让科技的探索和发展符合产业的方向,但是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是科技过于重视产业的短期利益,自身的长期价值没有很好地被挖掘,很有可能和科技内在的探索方式不一致;另外一种转换的策略是,用科技的方法更专业地挖掘科技内在价值,产业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但是中间需要一个转换平台,实现让有产业价值的科技能够得到强化和转化。
“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目前在两个阶段存在不足,一个是初始转换期,也就是如何连接政府与市场,另一个是产业再投资。”陈道富表示,中国到了一个需要把产业、科技、金融转变为良性循环的关键时期,要开启新的时代,这种循环建立得好坏,关系到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让这三者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搭建平台促进循环,可能是未来的关键。
以下为演讲全文: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做一个交流,交流的题目是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创新。
科技立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但是长期以来金融和科技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两张皮”现象。金融是国家的经济血脉,如何更好地支持科技立国战略,如何更好地支持创新,就这个话题,我分享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第一,科技、产业和金融是三个有所连接的独立世界。现在提出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问题,我们可以稍微跳出科技,跳出金融,把科技、产业、金融放在一个整体中观察。这时我们会发现,科技、产业、金融,其实类似于三个有所连接但相对独立的世界。这三个世界有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理念和追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评价标准和行为模式。在科技圈,基于好奇心探索未知世界,自由和严谨并重,主要驱动力是好奇心和自我价值实现。对于产业界,更多地是着眼于如何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重点是发现市场中为满足的需求,通过有效供给,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追求利润。金融则着眼于实现资源的再配置,优化社会基于当前认识和价值判断下的资源配置。科技是探索,产业是实干,金融是眼界和认知。科技、产业、金融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所追逐的目标也不完全一样。
当把科技、产业和金融看成有所连接的相对独立世界时,如何形成良性循环?首先需要承认三个世界的独立性,需要让三个世界充分有效发展,融合良性循环才可能是“有米之炊,有源之木”。特别是要实现我国提出的科技立国、金融如何更好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时候,首先应该推动科技本身的发展,即通过科研体制改革,使得科技成果要更有质量,具有开拓性,具有潜在的生产潜力。只有在此基础上,而不是多少“专利”,科研成果才可能逐步地被产业所认可,并且在现实的产业中呈现出来。金融这时候才能够搭好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桥梁,使得科技和产业能够实现很好的联通。
其次,要实现科技产业和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还需要相互“看见”、“看懂”。对于相互独立的世界而言,往往“看不见”对方,也就是说对产业、金融、科技这三个领域,很多优秀成果相对其他领域来说相当于“黑箱”。所以金融要支持科技创新,首先要“看见”科技成果,要“看懂”并能评估科技成果未来潜在市场价值。这个时候需要桥梁,即连接科技和产业,或者是科技与金融,或者产业与金融之间的桥梁。我们可以将这种桥梁叫做“共同体”,同时与两个世界有所连接,又能完成转换赋能的平台和机制。我们需要“共同体”看见对方、听懂对方的语言和逻辑,并实现转换,从而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连接,推动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共同体不是简单地将两个世界的专家聚在一起各说各话,而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双方的基础上,用对方的语言和逻辑讲自己世界的故事,需要跨界的专家、机制和平台,特别是需要获得双方信任的负责人的介绍、评估和转换。
最后实现三者间的良性循环,需要有合适的策略。实现三个世界间的良性循环,有两个不同的策略。一种策略是以产业为引导,根据未来产业的方向来引导科技发展。这种方法可以让科技的探索和发展符合产业需求的方向,但是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是科技过于重视产业的短期利益,自身的长期价值没有很好地被挖掘,很有可能和科技内在的探索方式不一致。
另外一种转换的策略是,各归其位各负其责,但搭建有内在价值的转换平台。用科技的方法更专业地挖掘科技内在价值,探索科技世界的奥秘。产业也按产业自己的一套逻辑运作。但是中间需要一个转换平台,实现让有产业价值的科技能够得到强化和转化。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属于中间共同体的平台,不仅仅只是把科技人员、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进行简单整合的过程,除了搭整合平台外,还有一个转换能力建设与再开发的过程。
总之,三个世界的连接并实现良性循环,既可以通过引导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转化,既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能力建设的方法。我认为通过转化和能力建设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第二,从产业生命周期看金融支持。从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或者是从技术到产业的演化过程看,产业刚开始的时候是基础研究,而后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到产品开发,到中试等,逐步从科技领域一步步到产业转化。在这个逐步转化的过程中,对金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金融能够支持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处在种子期,基础或者应用前期的时候,财政资金和政策性资金,或者我们叫做具有政府性质的政府资本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的。随着产品开始向中试,甚至规模化量产开始演变的过程中,VC、PE,包括一些股权市场的金融资本开始介入,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产业获得市场的认可甚至根据市场需要转型升级,实现规模化生产之后,银行资金和并购资金开始能够较容易介入,甚至开始出现产融结合,产业资本特别是成熟企业的闲置产业资本可以发挥更大的再投资作用。
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来看,在技术的不同成熟水瓶,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资本,他们在不同阶段相互“接棒”,完成整个产业生命的培育和成熟过程。金融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需要先“看见”、“看懂”技术,还需要设计一套“信得过”交易结构。只有看见了,看懂了,信得过了,金融才可能参与到合作过程中,提供杠杆撬动转换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提供资金,同时提供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科技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是最直接的但是也是最容易得到的部分。当前资金是相对宽裕的,资金是必不可少但又相对“不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在这里面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就是说要构建合作模式,使得在不同阶段、在每个阶段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形成一个较好的利益风险分配方式,能够设计出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技术的进一步演化,推动产业的扩张。
在科技产业化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与金融的结合,所需要的各种金融形势中国都已经基本具备了。不论是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还是VC、PE,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还是银行,甚至是背后的并购资金,这些金融形式这几年都得到了在某种程度上发展。甚至在一些PE及公开市场上,为了追逐大家都已经看见价值的技术,估值都比较高,已经出现一些泡沫化倾向。
科技产业化过程中和金融的结合,难点可能并不在于大家已经对前景比较确认的这部分技术的融资。中国现在比较缺的是两头,初始转换阶段和产业再投资部分。初始转换阶段指实验室技术向市场化技术转换阶段。这是双重转换阶段,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批量试产,资金方面是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为主逐步过渡到市场商业化融资为主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过程的机制和利益分配方式的设计,在中国可能还有待完善。
此外,目前中国还比较缺乏的是,一个产业已经比较成熟了,这种成熟的产业产生了大量的闲置现金。成熟产业的闲置现金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寻找未来的新增长空间。对于处于成熟产业的龙头企业而言,对技术和产业都具备有实践经验的队伍和基于实践的深刻认知,他们有条件看见、看懂并投资这个行业里面的有市场前景的先进技术,可以看懂并且能够再开发出更好的技术。但是我国由于制度和政策上的限制,特别是在产融结合方面的制度机制和政策还不太完善,这种转化过程还不顺畅。
总之,就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而言,金融与科技产业化的融合,核心问题在两端,在初始转化阶段和产业成熟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寻找新机会的阶段。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金融、科技、产业三者融合的关键是构建出两个类似于“关节”的转换平台。
第一类转换平台就是要基于产业应用的技术选择和再开发的转换平台。就是从科技这个世界要向产业这个世界转化需要有转化能力的转换平台。这类转换平台不是简单地把科技人员和产业人员放在一起,而是既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优势,同时也要发挥产业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兼顾”目标,需要在转换的中间有分层递进的多层转换的机制和制度设计,实现从科技一步步引导到产业。这个过程会涉及到第一是选择,由谁、如何、在哪个范围内选择技术,第二如何实现转化,转化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过程是需要赋能的。成果转换平台是要有赋能的能力的,需要根据产业需求,对现有技术进行再开发、再试验的能力。这个过程可能会涉及到如何从科技口引入有潜质的技术,也涉及到从产业口如何来引导方向。通过这种双向连接的机制,强化了有市场潜质的科技研发资源和动力,同时还需要再开发和再表述能力。连接端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再开发能力,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成果转换平台的完整功能。
中国现在很多地方,例如北京已经建立了很多技术开发中心、创新中心,试图在构建这种转化平台,包括中科院、社科院,一些学校也在做成果转化中心。如何实现科技,产业和中间平台自我能力的建设,如何保证机制、资源、人员的合理配备是关键。这个平台搭好了,“唯利是图”的金融和产业界就会被很好的吸引过来,特别是在资金充裕的时代,这种结合就更是水到渠成的。
第二需要实现的转化平台是以产业再投资为主的产业内循环平台。具有再投资能力的产业或者比较成熟的产业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是上市公司了。这些龙头或者上市公司如何通过产业内的基金再投资一些新兴的技术或者新兴的产业。这个再循环对于我国构建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是相当重要的。发挥行业龙头的上市公司利用自我的产业和科技知识、人才优势,实现产业内再投资、再开发,会涉及到资本市场对兼并收购、再融资的认识和要求,也涉及到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的设定。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制度,使得我国资本市场能从融资功能为主向价格发现、优胜劣汰功能为主转换,如何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好的培育企业成长的功能,改变企业创业的上市即终止的现象。
搭建产业再投资平台,还需要防止为了限制竞争而出现的一些垄断性收购行为,即需要《反垄断法》相配合。产业再投资平台是借助产业已经积累的科技和产业人才和知识,去寻找真正有市场价值的科技和产业结合点。产业再投资平台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张皮”问题的机制,是具有内部人信息优势的机制,要充分发挥好这个机制。
总之,成果转换平台机制是以企业为主构建外部平台,产业再投资平台机制则是完全以龙头企业,或者是龙头企业的集团为主所构建的带有内部色彩的平台。构建这两个平台以后,就更容易看见、看懂科技。不仅仅是以局外人身份看见和看懂,更是通过产业投资、股权投资,通过自己的技术转化能力来进行增信赋能,是有实践基础的看见和看懂。基于这种看见和看懂,科技、产业和金融的转换就会更加顺畅,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到了需要把产业、科技、金融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融合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时期。产业、科技、金融循环建立得好坏,关系到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搭建基于局内人并通过合适机制引入适当局外人的转换平台促进循环,可能是未来的关键。
我就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观看论坛完整视频,请登陆直播链接:
http://www.eeo.com.cn/autozt/df439b8d-a18b-4f4b-923f-efb51cf53c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