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神州科创板IPO现“弃购”,持续亏损多年仍被机构看好

王昕宁2021-12-08 15:4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昕宁 又一只热门股的发行出现了投资者弃购的现象。

12月7日晚,百济神州(688235.SH)发布在科创板上市发行结果公告,本次发行价格为192.6元/股,初始发行股票数量为1.15亿股,占公司于2021年10月31日已发行股份总数及本次初始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之和的8.62%(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

百济神州早已于2016年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完成上市,发行价24美元,2021年12月7日收盘价317.25美元/ADS。后于2018年8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价108港元,2021年12月7日收盘价为188.8港元。此次科创板上市使其成为首家在美股、港股、A股三地上市的药企。

由于本次科创板发行价高于港股现价,加之10月底至11月期间A股刚经历一轮新股破发潮,有投资者担心百济神州上市即破发。发行结果显示,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数量达103.25万股,弃购金额近1.99亿元。

招股书显示,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商业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创新型药物,目前共有3款自主研发药物处于商业化阶段:分别为 BTK 小分子抑制剂百悦泽®(BRUKINSA®,泽布替尼胶囊,zanubrutinib),抗 PD-1 单抗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tislelizumab)和 PARP 抑制剂百汇泽®(帕米帕利胶囊,pamiparib)。截至2021年11月4日,公司的商业化产品及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共有 48 款,包括 10 款商业化阶段药物6、2 款已申报候选药物和 36 款7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其中,公司共有 3 款自主研发药物正在上市销售、8 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在研阶段、以及 37 款处于临床或商业化阶段的合作产品。

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所需资金量庞大,多次公开募资体现了百济神州对资金的持续渴求。本次科创板上市计划募资人民币200亿元,创下科创板生物医药类公司IPO募资额新高。此前,百济神州在美股IPO募资1.82亿美元,港股IPO募资金额9.02亿美元。

这源于创新药公司前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百济神州累计研发投入达242.79亿元,而同期累计营业收入仅为112.75亿元。因此,尽管已有3种自主研发药物上市,百济神州目前尚未盈利。上述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47亿元、-69.15亿元、-113.84亿元及-24.93亿元。截至2021年6月30日,累计未分配利润为-300.76亿元。公司表示,未来可能存在未来继续亏损的风险,且该等亏损可能会在近期内进一步扩大。

但持续亏损不改资本对百济神州的看好。在百济神州成立的11年内,高瓴共计参与了8轮融资。据招股书,高瓴是百济神州的第三大股东,截止今年6月30日,高瓴及其一致行动人Hillhouse BGNHoldingsLimited、YHGInvestment,L.P.合计持有百济神州1.47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2.21%。

同时,招股结果显示,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亦参与百济神州的科创板IPO战略配售。其中,社保基金获配8902万元,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有限合伙)获配9.27亿元,中央企业乡村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获配9.23亿元。

资本对百济神州的看好并非平白无故。百济神州在创新研发方面的决心从研发费用投入力度可见一斑,而其成果也在逐步显现。

百悦泽、百泽安和百汇泽3个产品均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而百悦泽还实现了中国原研新药出海的“零突破”,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并已在阿联酋、加拿大、以色列、智利、巴西、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罗斯获批上市。除上述正在上市销售的3款自主研发药物外,百济神州还有8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在研阶段。

此前,百悦泽针对MCL(套细胞淋巴瘤)和CLL/S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两项附条件获批适应症以及百泽安针对cHL(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和UC(尿路上皮癌)的两项附条件获批适应症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今年12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结果。百济神州当日宣布百悦泽针对WM适应症、百泽安针对鳞状NSCLC、非鳞状NSCLC和HCC适应症、百汇泽针对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适应症被纳入最新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以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为例,其于2019年12月获批,2020年3月正式开始销售。2021年进入医保目录后,降价幅度达79.6%,仅2180元/支。2021年三季报显示,百泽安第三季度在中国销售收入为7700万美元,同比增长54%。公司表示,医保报销范围扩大带来了新增患者需求,推动百泽安市场渗透率和市场份额扩大,表明进入医保目录实现“以量换价”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达62.27亿元(未经审计),数倍于2020年全年营收21.2亿元。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26.88%,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11%。公司称,今年的营收增长主要系2021年度主营业务中自研产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期间内获得了技术授权收入,同时研发项目增加、项目进度不断扩展推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华南地区上市公司、资本市场,重点跟踪医疗产业、游戏产业等领域。
邮箱:wangxinn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