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人 | 法施达刘平原:由精到强 由强到大

杜涛2021-12-24 21:2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杜涛、宋笛 专注于技术研发,用技术引领行业,企业开始要做得“精”,接下来要做得“强”,然后才能做得“大”——刘平原一直这样认为。

刘平原是法施达(大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法施达”)的创始人。

法施达是一家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综合性企业。成立18年来,其一直秉承着“专注、安全、创新、共赢”的理念在锚固连接领域里深耕,成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法施达制定了集团战略规划“全球化创新、本土化应用,成为世界锚固连接领域的领导者”。2021年,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锚固连接是一个非常细分的领域,但在目所能及的铁路、桥梁、市政、建筑、风电、核电等领域,锚固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锚固件把支撑构件安全的固定到混凝土中,并有效地承受各种风荷载、雪荷载、振动荷载,同时还要考虑火灾、地震等偶发因素。

以前,锚固连接产品技术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欧洲人用了近100年的时间逐步改进锚固件的性能,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多家延续近百年的家族性企业。

刘平原1996年曾在一家欧洲企业就职,在积累一段时间经验后,2004年,刘平原创办了法施达。最初,法施达以代理德国公司的锚固产品为主,直到2012年,刘平原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基于锚固行业的痛点,开发出了“原位更换锚固技术”,历经长达4年的不断研究探索、数千次的实验后,这项技术得以成熟,已经开始投入使用。

与原有的锚固技术不同,原位更换锚固技术不需要重新打孔,快速安装承载,这极大地缩短维修时间和降低维护成本。

目前,刘平原正在推动锚固技术走向智能化,即在锚固件中加入智能电子元器件,从而能够实时监测锚固受力情况,以做到更精确的预测风险和及时维护。他认为,智能化的锚固技术有走向全球市场的潜力。

刘平原近三十年职业生涯都在和锚固技术打交道,在他的眼中,锚固件就像艺术品,每一个角度,每一处构造,都有它的门道。

从20多年前误打误撞进入这个行业,由兴趣爱好到执着热爱,刘平原对自己企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企业做到强的时候,你可以到世界各地去卖锚固连接产品,服务于各地的基础设施安全运营。”

1个亿的生意,很痛苦

随着对铁路行业理解的加深,刘平原开始感觉到了一些痛苦。从2008年到2010年,中国高铁建设快速铺开,京津城际、郑西客专、京石武高铁、京沪高铁等等,法施达连续中标各个高铁锚固项目,年收入达到1个亿左右。

中国高铁大量应用锚固产品,也让刘平原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

锚固件在高铁的隧道、桥梁部分均有应用,与高铁的安全运营息息相关,属于严控的关键零部件。热镀锌锚栓的使用寿命在20年左右,更换锚栓时还需要重新换位置打孔。铁路有着严格的运行管理流程,每次线路维修留给更换锚固件的时间很短,只有晚上12点之后至早上5点间的4-5个小时,施工时间极短,要完成更换需要调动大量人员和车辆装备,未来的维修更换成本极高。

刘平原曾遇到一个案例,某隧道仅仅更换40颗锚栓的费用就高达20万元左右。“中国修了这么多高铁,到维修更换的时候该怎么办?”刘平原想到。

第二个问题是,欧洲的几家企业在锚固技术领域有多年的积累,几乎占据了彼时大部分的中国铁路市场。“难道这个技术只能一直采用欧洲的产品吗?”刘平原又想到。

此前,刘平原在锚固行业的外企工作过6年,创业后又做了8年锚固产品的代理,解决了无数的疑难问题,在当时时间节点,刘平原开始设想能不能设计出一款不用重新打孔就可以原位更换锚栓的方式?

2012年一天的凌晨两点,刘平原突发灵感:欧洲一直通过改良胶粘剂来提升锚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在这个方向要超过欧洲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改变锚固的受力结构来提升其性能,并且实现原位更换功能?

工业领域的“点子”不是小说中的锦囊妙计,尽管有灵感的一刻,要真正实现依然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

2013年,刘平原拿着样品到欧洲实验室进行测试,“这个不一定成功。”实验室负责人看到产品后说道。果然,测试了几次,发现产品仍不稳定。在重新调整、设计后,2014年这一技术才在德国实验室内得到验证。

4小时与12小时,规模的创新奥秘

“当时研发过程确实很痛苦,但原位更换技术很值得去做。”刘平原一直坚信。“值得”的意思是什么?

一个锚固件M20的价格在180元左右,而计算上各种型号每公里铁路的锚固件价格大约在100万人民币左右。

按照国家铁路集团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4.63万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如果更换的话,成本得有多高?

锚固件的应用还不仅在铁路上,还包括公路桥梁、商业建筑、市政管廊、风力发电、核电等,锚固件都有着大量的应用,而在这些领域中国都刚刚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突飞猛进般的建设。“最后我们一盘算,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刘平原说。

刘平原曾经和德国实验室负责人有过一次对话,她曾经用了12年时间在锚固领域做出了一款新产品——力矩控制式胶粘型锚栓,她对刘平原竟然只用4年时间就做出的原位更换技术突破感到意外。

刘平原为她算了一笔时间账,“在欧洲你算很勤奋的了,一天能工作四个小时,我一天差不多工作12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我和你用的时间是一样的。”

2015年,在原位锚固技术投入应用后,刘平原又开始在智能化方面投入研发,他将芯片、传感器植入锚固结构,实时监测锚固的受力情况,并根据收集的数据来判断锚固件的状态。“这种智能锚固系统解决方案在世界发达国家还没有,5G通信技术能够解决信号传输速度问题,一旦在铁路上应用,铁路附属设施智能感知预判技术就能真正实现物联网。”刘平原说。

2020年初,刘平原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技术交流,这所大学在锚固技术领域颇负盛名。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锚固领域的教授,这位教授了解智能化的构思后,感叹中国企业在锚固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走到了前面。“欧洲人口老龄化严重,基础设施的锚固件已经使用多年,面临大量的更换,如果用传统的方法解决锚固件维修,费时,费力,资金投入很大,如果加上智能化感知锚固技术以后,就会节约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刘平原将眼光放到了海外市场。

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法施达的管理层一直强化研发的沉淀,而不是销售规模的扩张。企业的资金更多地被投入研发,由于法施达的一些锚固技术在行业没有先例且拥有较多技术工艺难点,外包难以保证材料和工艺,因此法施达投资建立了自己工厂。

刘平原是典型的技术型企业家,他愿意花半个小时以上去讲解一个技术的细节,在他眼里,原位更换型锚栓就像艺术品一样,在不断地被雕琢。

20年前,刘平原因为“兴趣和热爱”创建了这家企业,20年后,企业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开始摆在刘平原的眼前。“我们一直在做研发创新,我觉得真正做到一个技术上能让大家听得明白,看得清楚的时候,再去做强就会顺理成章了。”刘平原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