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世界的力量——观北京冬奥会有感

近藤大介2022-02-09 18:50

(2022年,北京, 冬奥会开幕式  IC Photo)

【东瀛视角】

近藤大介/文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首都北京盛大开幕。从那天开始,我每天都通过电视转播实时了解各种赛事信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所在的东京已经连续多日出现了“每日新增约20000例病例”的惨状。

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日本人的业余活动就只剩下了宅在家里看奥运会。我似乎从来没有花过这么长的时间、如此认真地看过奥运会。正所谓,笑容与泪水仅有一纸之隔。赛场上,只要有一个人获得了金牌,那就意味着在他(她)的身后站着很多的失败者。虽然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这一个个如同电视剧剧情一般的画面,竟然会如此让人感动。

就拿开幕式来说,在鸟巢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可谓精彩绝伦。张艺谋导演指导的影视作品我几乎全都看过。在我看来,老张不愧是中国引以为傲的世界级艺术大师。他运用了无人机、人工智能,以及LED地面显示系统等最新技术,向世人展现了世界上最美的“雪花”。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觉,那朵“雪花”的结晶过程,似乎象征着全人类抵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各国人民团结一致、精诚合作,和肆虐全球长达两年之久的新型冠状病毒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像一颗小小的冰晶,聚拢并凝结成了一朵美丽的大雪花。它预示着人类一定会战胜病毒,取得最终的胜利。

回想2008年的夏天,我在北京现场观看了几场奥运比赛。其中,参加女子跳水比赛的郭晶晶的表现特别精彩,真的可以用“无与伦比”四个字来形容。当然,其他国家的选手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当年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在播放奥运主题曲《北京欢迎你》。可见,中国人对于首次主办奥运会兴奋不已、热情满满。很多第一次来北京的外国游客如此。在街头和餐馆里更是随处可见用英语交流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身影。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成功超过了美国代表团,收获了48枚金牌。与此同时,中国也收获了比金牌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进的“自信”。

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实现了“国际化”。这是继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完成的又一壮举。

两年后的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了第41届世界世博会,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国际化”的进程。那段时间,我正好在北京工作,先后三次前往上海世博会会场。每一次,我都觉得上海已经完全恢复了20世纪上半叶的那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同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与中国的“进步”相反,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发达国家纷纷出现了“倒退”的情况。同年9月,金融危机席卷美国,美国“世界金融帝国”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与此同时,以“团结欧洲”为理念的EU(欧盟)也从陷入了以“希腊危机”为开端的金融危机。

在这种局势之下,中国起到了引领世界经济复兴的核心作用。为了平息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G20)于2008年11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第一次峰会。然而,这次会议的“主角”并不是主办方美国,而是中国。

原来,七国集团(G7)早已对金融危机束手无策了,所以才叫来了以中国为首的19个国家以及欧盟的代表商量对策。会上,中国政府慷慨承诺追加4万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支出,无异于给全世界打了一剂镇定剂。

如今,回顾2008年的世界潮流,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是其巨大的原动力。

14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北京奥运会,同样遭遇了逆境——新冠肺炎疫情。

去年夏天,我的故乡东京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逆境中召开了奥运会和残奥会。当时,很多日本人都对“办奥运”持反对态度,甚至还举行“停办奥运”的签名请愿活动。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报刊之一《朝日新闻》也曾发表社论,要求当时的菅义伟内阁“放弃奥运”。

但是,菅义伟首相强力举办奥运会。只不过,采用了一种迄今为止在奥运会上从未使用过的“气泡防疫”——包括选手和裁判在内的奥运会、残奥会相关人员,全部生活在一个由严格的防疫规定打造的“气泡”中,和普通日本民众完全隔绝。

当时,中国派出了考察团赴日考察各项防疫措施。后来,中方在“气泡防疫”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备的“闭环管理”措施,成功应用到了这次的北京冬奥会。所以,北京冬奥会给全世界留下了“继东京奥运会之后,又一场人类战胜新冠肺炎病毒的奥运会”的良好印象。

半年前,东京举办奥运会时,我曾反复思考过一个问题:奥运会究竟是为了谁而举办? 为了首相菅义伟? 为了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 为了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 还是为了赞助商和承担直播或转播工作的媒体?

最终的结论是,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从世界各地聚集而来的各国运动员。简单点说就是“运动员优先”。因为他们为了在四年一度的国际体育盛会上获得金牌,每天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其次,是为了看到“感人场面”的全世界的人们。因为这将给观看奥运会的人们带来和平。

众所周知,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以“实现世界和平”为理念正式扬帆起航。虽然20世纪发生了两场世界大战,但奥运会却没有就此停航。2022年的今天,这个“和平的盛会”在北京再次举行。

每天看着电视里的奥运会赛事,我深深地感到,改变世界的人无疑就是当代的年轻人。他们应该把这种年轻的力量倾注在体育比赛上,而不是在战争上。我们相信,21世纪的年轻人一定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日本《现代周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