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角力“欧洲之门”

周浩2022-02-22 11:09

周浩/文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边境危机成为了进入2022年的第一场地缘政治风波。在这场纠缠着历史、经济和大国博弈的危机中,以美国总统拜登为首的各路政要纷纷入局,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俄乌争端已经远远超越了两国之争。

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总统拜登宣称根据情报,俄罗斯在俄乌边境囤积重兵,并将很快入侵乌克兰。而俄乌两国地处的欧洲一方面忌惮俄罗斯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则倚赖于俄罗斯的天然气,颇有些投鼠忌器。与此同时,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国也有意借此危机,在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法德两国元首密集出访克里姆林宫。

在这个当口,俄罗斯总统普京出访中国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并在火药桶即将爆炸之际声称“演习部队正在撤离”,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战术上的主动。另一个主角乌克兰却表现出了淡定与急躁,一方面要求美国给出情报准确的依据,却又在各方进行外交斡旋时与亲俄罗斯的卢甘斯克地区爆发军事冲突。

俄乌危机将走向何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派力量在各个议题上的博弈和筹码。总体而言,欧洲和美国之间尽管存在分歧,但更可能在关键议题上保持同盟姿态。俄罗斯则需要考量中美关系在世界博弈中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重新定义自身的长期战略意图,并确定可以使用的筹码。对于乌克兰而言,身处西方大国和中俄之间的现实,决定了其战略上的模糊和暧昧,如何在这样的微妙态势中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可能是更为现实的考量。

总体而言,想要了解这场危机,我们既要了解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历史问题的渊源,也需要理解大国博弈的动态变化和利益冲突的痛点。因此,有这样的两本书值得推荐,一本是乌克兰学者浦洛基的《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另一本则是美国著名的波兰裔国际关系学者布热津斯基的《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前一本书可以帮助理解俄乌危机的由来,后一本书则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俄乌危机的走向。

欧洲之门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美] 浦洛基 / 著
曾毅 / 译
新思文化 / 中信出版社
2019年3月

 

俄乌的历史龃龉

这场边境危机的起点,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长期的龃龉。这背后不仅包括两国在苏联时代甚至更早时期以及苏共解体之后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也包含了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从西方国家的角度来看,拉拢乌克兰、并以此牵制俄罗斯,可以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乌克兰也成为了北约东扩的重要目标。但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乌克兰一旦进入北约怀抱,那么俄罗斯将失去安全屏障,因此俄罗斯则一直希望通过培植乌克兰东部的亲俄势力,来重现当年克里米亚“回归”的情形。

《欧洲之门》为俄乌冲突提供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场危机的来源和症结。从千年的历史来看,乌克兰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乌克兰族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乌克兰近4500万人口中占比超过70%。乌克兰族的母语是乌克兰语,他们是东斯拉夫人的分支,换言之,从民族和语言而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差异是显著的。

然而,历史却又将俄罗斯和乌克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17世纪下半叶,乌克兰被俄罗斯帝国控制,乌克兰人被官方称为“小俄罗斯人”,由此也展开了乌克兰长期的“俄罗斯化”和“去俄罗斯化”,这样自相矛盾的身份标签,也成为了乌克兰和俄罗斯冲突的缩影。

在苏联成立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成为了苏维埃共和国旗下的加盟共和国。在斯大林时期,乌克兰曾经出现因为经济改革失败而导致的大饥荒,也因为在二战初期苏军溃败而大面积沦陷。但到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乌克兰苏维埃政府力挺苏联最高权力,乌克兰又从苏共中央政府获得了大量的资源。比如说1953年,在时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主导下,苏联最高苏维埃把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分拨给乌克兰。这样一次带有政治利益的分割,为后来的克里米亚危机埋下了伏笔,也加深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隔阂。在《欧洲之门》一书中,作者不无唏嘘地提到,克里米亚当年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来自乌克兰的投资则帮助克里米亚重建了当地的农业和基础设施。相信这样的情绪,也意味着乌克兰在失去克里米亚后,感受到的深深的失落。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乌克兰成为了两个独立国家,但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苏联解体伊始,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寻求与西方国家保持更加紧密的关系,俄罗斯甚至寻求过加盟由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北约。在此后的故事中,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渐行渐远,并成为了西方国家眼中的主要威胁之一,而乌克兰则大体保持着与西方国家的紧密联系。但从普京治下的俄罗斯角度来看,乌克兰的“离心”一方面阻碍了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俄罗斯面临腹背受敌的风险。

克里米亚危机

俄罗斯寻求战略腹地的渴望,从克里米亚危机中可见一斑。由于当年的强行政治分割,克里米亚虽然身为乌克兰的自治共和国,却与俄罗斯保持着更为紧密和天然的联系。从地理位置而言,克里米亚半岛扼住了黑海的咽喉,其军事战略重要性显著。

当2014年克里米亚共和国宣称要回归俄罗斯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就开始显著升级。目前而言,克里米亚已经实际上归属俄罗斯管辖,尽管乌克兰并不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管辖权,但已将军队从克里米亚撤出。从任何角度而言,乌克兰在克里米亚危机中都是大输家,这也导致了乌克兰的主要政治力量更倾向于向西方国家靠拢并寻求支持。毋庸讳言,《欧洲之门》的书名也暗示着乌克兰的精英阶层在政治理念上更认同西方。

而在更早爆发的2004年的“橙色革命”中,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裂痕已经十分明显,在这场因为选举舞弊而触发的政治运动中,受到俄罗斯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亚努科维奇黯然出局,以橙色为代表色的尤先科成功上台。这场带有显著西方色彩的政治运动也以尤先科的“橙色”作为标志,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乌克兰内部的政治生态变化,也让俄罗斯感受到一旦失去乌克兰的痛楚。因此,普京一直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这表明乌克兰在战略层面上对于俄罗斯的特殊涵义。

俄罗斯的盘算

总体而言,莫斯科在乌克兰的影响力开始下降,成为了俄乌危机的关键背景。然而,伴随着天然气价格的暴涨,俄罗斯在这一次的俄乌危机中占有一些技术优势。

欧洲主要经济体在过去数年中一直致力于“气候变化”,这意味着天然气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德国等欧洲国家倚赖于俄罗斯天然气的现实,则导致了其在俄乌危机中投鼠忌器。比如说拜登政府威胁一旦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德国应确保“北溪2号”管道不能投入使用。但新上任的德国总理朔尔茨对此事的态度一直模糊不清。颇有些讽刺的是,“北溪2号”管道去年9月已完工,但德国监管当局迟迟不放行,宁愿忍受天然气奇缺和民众的怨声载道,也不同意让俄通过“北溪2号”把天然气输送到欧洲。

从乌克兰的角度而言,尽管西方国家可以向其提供各类经济援助,其也不可能脱离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在长期的天然气供应关系中,俄罗斯还将天然气供应和驻军等各种其他条件捆绑,结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之结。这也意味着乌克兰一旦跟俄罗斯闹掰,就很可能无法填补巨大的天然气窟窿,并承担天然气价格大幅上升的代价。

因此,欧洲国家和乌克兰一直考虑通过威胁不采购其天然气来反制俄罗斯,但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一旦失去稳定而便宜的气源,本国的经济体又可能面临通胀失控的风险,进而导致民怨沸腾。毕竟,真正有矿的才是“大爷”,俄罗斯在能源议题上仍然有很多牌可打。

战略远见

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 / 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2020年2月

 

美国的意图

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掌握着很大话语权的俄罗斯如果主动进攻乌克兰,似乎有些操之过急。乌克兰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俄罗斯能否顶住西方压力而吃下这个大饼同时避免消化不良,就成了一个更大的疑问。另一厢,拜登的态度也很值得玩味,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领袖,拜登在记者面前大肆幻想和脑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似乎也有失风度。

作为一个有长期外交经验的大国领导人,拜登当然有更重要的盘算。乌克兰危机中,美国似乎更愿意看到局面失控,这样一来,美国既可以通过相关制裁来打压俄罗斯,也可以渲染俄罗斯的军事威胁而拉欧洲入局,同时也可以与乌克兰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对于美国而言,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危机也可以试探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底牌,拉远欧洲和中俄之间的关系,这也可以阻止欧洲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疏离美国”的倾向。

中美之间的战略竞合逐渐成为全球博弈的主流,是这场地缘政治危机的更大背景。波兰裔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的《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勾勒并预言了冷战后的世界图景,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出了俄乌冲突的前景。这本完成于2011年的著作,指明了几个重要的方向:第一,由于战线过长加上实力下滑,“美国梦”有落空的风险,因此美国面临着失去全球霸主地位的风险;第二,中国等一系列新兴力量的崛起是一个新的潮流;第三,包括乌克兰、阿富汗等在内的地缘政治热点区域很可能出现新的冲突,大国一旦处理不当并卷入,可能带来更混乱的局面。

在布热津斯基看来,美国想要继续保持霸主地位,除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之外,还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在西方建立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重建与欧洲的信任,并拉近与土耳其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要要在东方维持各国之间复杂的平衡关系,建设性地包容中国在全球地位的崛起、预防出现新的全球混乱。

布热津斯基的战略设想无疑是有远见的,不幸的是,这位战略大师在中美贸易战之前的2017年溘然长逝。在特朗普政府撕裂了美国与欧洲传统盟友的关系之后,中美之间的冲突也开始不断升级。拜登政府将中美关系定位为“竞争性”关系之后,开始为这一中心议题重建与传统盟友之间的关系,所以美军撤出阿富汗,将焦点转向印度和太平洋区域、力图拉拢东盟等潜在的新盟友。然而,土耳其和俄罗斯这样一些在布热津斯基看来需要拉拢的力量,却已经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因此,美国在维持全球霸主的道路上面临很多荆棘,拜登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先发制人,大概率也只是其整体战略的一小步,处理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才是拜登的终极议题。

超越欧洲的角力

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俄乌边境危机显得更加复杂化。从俄罗斯的角度而言,打好乌克兰这张牌,在中美之间扮演一个更加实用主义的角色,似乎更加符合其长期崛起的战略意图。然而,情势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俄罗斯多次表示要撤军后,乌克兰主动向亲俄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发动进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树欲静而风不止。

俄乌局势的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世界的焦点。但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场危机的背后,美国和欧洲均希望借此进行新的议程设定,美国也表达出希望联合欧洲并弥补特朗普时期的裂痕的姿态。俄罗斯则试图利用自身在天然气上的优势地位、以及在中美博弈中的微妙作用来提升自身的话语权。

中国作为崛起的新兴力量,已经很难在地缘政治议题中独善其身,无论中方如何表态,西方国家大概率也会表现出“听不懂”甚至误读。在中美角力的时代背景下,乌克兰危机已经远远超越了地理上的欧洲概念,这个国家也不再仅仅是“欧洲之门”抑或是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地带”,从各方的战略格局来看,乌克兰危机只会是下一次危机的预演,而各方也会通过乌克兰危机来表明和调整自身的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之门”一旦开启,就不会轻易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