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耕地肥沃”应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宋馥李2022-03-09 12:1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 今年两会,来自黑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再一次提交了关于黑土地保护的建议,这已经是他在本届代表履职任期内,第四次提出这方面的建议。

冷友斌建议:将“耕地肥沃”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以提高全社会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耕地面积不减的基础上,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长期保障。

东北黑土地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也是“耕地中的大熊猫”,而这个“大熊猫”亟待加强保护。冷友斌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东北地区黑土地的保护。但形势不容乐观,黑土地仍屡遭破坏,据监测,近60年来,我国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1/2。辽河平原多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降到20g/kg以下。

黑土地保护“上热下冷”,农民主动参与保护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违规占用黑土耕地。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土地效益低,种地不赚钱。2021年,黑龙江地区平均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为721斤,按照当前的粮食价格计算,平均每亩地的收入不足1100元,除去农资和大型机械投入,纯收益寥寥无几。当“种粮不赚钱”在肥沃的黑土地上也成为普遍现象时,农民自然失去了“养地”的动力。

其二,黑土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大、难度大、见效慢。黑土地保护涉及到种植技术、农机设备、灌溉水利、种子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这是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来使用土地的农户力所不及的。

其三,新一代农民的土地情结正在变淡。在上一代农民的认知里,保耕地就是保收成、保饭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与父辈们不同,新一代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种地意愿不强,对土地的情感逐渐变淡。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冷友斌正式提出建议:将“耕地肥沃”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来提高全社会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对耕地的面积和质量问题实行综合治理。将耕地质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后,可以鼓励地方持续加大对耕地休耕轮作、新技术模式应用、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强化生态补偿修复等鼓励性和支持性政策的投入力度。

冷友斌认为,从耕地面积看,中国有约三分之二的耕地是农户家庭耕种。因此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是耕地保护见实效的关键。对此,冷友斌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其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建议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在种养环节积极吸纳农户参与,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的成果,调动其参与土地保护的积极性。

其二,实施“黑土地标志农产品”工程,提升黑土地经济效益。整合区域力量,在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基础上,围绕乳制品、大米、玉米、大豆等优势农产品,实施东北地域特色的“黑土地标志农产品”工程,打造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增强黑土地的经济价值。

其三,加快黑土地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通过社会化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在农户中的应用。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黑土地质量、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等相关标准,建立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的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加强对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社会化服务共享平台,积极推动黑土地综合治理技术在农户中的应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