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身份”概念相助5日股价翻倍 远方信息澄清:产品和服务无直接关联性

张晓晖2022-03-18 22:3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晓晖  又一家创业板公司在短短5个交易日内股价翻倍,受到深交所的关注。

2022年3月11日,原本处于股价下跌趋势之中的杭州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300306.SZ,以下简称“远方信息”)突然开始上涨,当日从10.50元起涨,收盘报每股11.71元,涨幅7.53%。

3月14日、15日和16日,远方信息开启连续20%涨停模式,股价抵达20.23元。

3月17日,远方信息盘中创出21.64元的高价,市值翻倍。也正是在当日,深交所向远方信息发来关注函,询问其关于“电子身份”概念的相关问题。

“电子身份”概念受到关注

2022年3月11日,总理记者会上提及今年要身份证电子化。

随着移动通讯应用终端的日渐普及,电子证照的需求不断涌现,在金融、交通、教育、公共安全、商业服务、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均在持续挖掘和拓展。

二级市场上,“电子身份”概念股持续走强,远方信息被市场认为是“电子身份”概念股之一。

部分券商分析师和炒股软件将远方信息的主营业务描述为:

智能检测识别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提供商,在生物特征识别的主要应用领域上,主要分为公共领域和商用领域两大部分。其中,公共领域主要包括电子身份证件(如身份证、驾驶证及其他各类证件领域)、电子政务(公安治安、重大活动安防、社保体系认证、网上行政办公等)、电子边境(电子出入境、生物安检、入境人员信息管理等)。

实际上,这样的描述并不十分准确。

远方信息的2021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的主营业务分为两大板块:智能光电检测信息系统与服务和智能生物识别信息系统与服务。

其中,生物识别领域业务主要围绕生物识别技术、产品与服务市场,重点在交通驾培、交通驾考、金融银行、公安、军工等行业业务领域开拓业务。主要产品包括:机动车驾驶人计时培训系统、机器人教练、驾校管理系统、模拟考试系统、监管服务平台、智能驾考车载终端、智慧驾考管理平台等驾服信息系统系列产品;指纹仪、指纹动态密码锁、纸币分光测色密度仪、指纹识别模块等金融生物识别信息系统系列产品;人脸识别机、人证合一平板、台式身份阅读机具等身份识别信息系统系列产品。

深交所在3月17日的关注函中,要求远方信息详细说明公司各类产品或服务与“电子身份”概念、电子证照相关业务是否存在关联性,如有,请说明涉及的具体产品或服务的用途、市场占有率、研发状态等等。以及公司高管层是否借助市场热点炒作股价。

公司澄清:产品和服务无直接关联性

2022年3月17日18点36分,远方信息对关注函作出回复:公司相关产品或服务与“电子身份”概念、电子证照相关业务目前尚不存在直接关联性。

远方信息给出了2021年营业收入的数据(未经审计),其整体营收约为4.5亿元,其中智能生物识别领域的业务收入约为1.85亿元。

电子证照业务产业链主要分布在电子证照基础支撑平台、电子证照应用平台、相关硬件设备、密码安全芯片及密码安全模块等环节。

在电子证照基础支撑平台方面,个别企业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起步较早,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他各环节厂家相对分散,竞争格局也比较复杂。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政策的推动,电子证照作为线上身份认证的方式,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远方信息介绍:在交通驾培业务方面,公司目前采用的是生物识别和二代证的身份识别技术,公司也在关注驾培系统中应用电子证照身份认证方式的可能性。在身份识别业务方面,公司产品还是以身份证阅读机具等产品为主,公司目前尚无电子证照相关产品,现有身份识别业务产品模式为实体身份证读取模式。

远方信息进一步表示,其在关注电子证照应用可能会带来新的市场机会的同时,需应对如产品无法顺利实现升级,电子证照应用对现有身份识别业务可能带来的冲击。短期来看,“电子证照”规划暂时不会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影响;长期来看,公司是否受益于“电子证照”规划取决于行业后续发展、政策落实以及市场竞争情况。

3月14日,在深交所互动易上,有投资者提问:“远方信息有没有电子身份证相关的技术储备,现在有没有开展这一块相关业务?”

远方信息没有作出回应。

在2月25日披露的业绩快报中,远方信息在2021年取得4.52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3%;归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11亿元,同比增长55.22%,均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

3月18日,远方信息股价明显回落,收盘报每股19.66元,总市值约52.9亿元。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资本市场部记者
从事新闻行业超过12年,专注于时政、公司新闻报道,擅长采访、调查、取证和突破。2006年起在经济观察报华东新闻中心(上海)工作,2008年派驻重庆,负责西南地区新闻报道。常驻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