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职分流”乌龙背后:没产业支撑的职业教育是无源之水

陈志文2022-04-28 10:19

陈志文/文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近日出台,因为取消了对“分流”的表述,导致公众误解,“取消中考普职分流”的新闻冲上各大平台热搜。

本来是希望加强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教育法,在舆论中变成了“取消中考分流”。这场颇有讽刺意味的乌龙,值得我们反思:为何公众如此盼望逃离职业教育?

由于中考普职分流逐渐被污名化,“分流”一词常常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争议。此番职教法修订,核心理念或者说出发点之一,就是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强调职业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类型。于是,在新的职教法中,把原来关于分流的表述,改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个表述模糊了分流的说法,更强调分类和融通发展,但并不等于取消分流。

这场乌龙背后,一方面是因为对法律条文和“分流”制度的误解,另一方面则与社会公众的期待相关。近年来呼吁取消普职分流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中等职业教育沦为“低端”教育代名词,很多家长根本不认为“中职”是高中教育的一部分,这是我们需要深刻反省的。

对于中职教育普遍存在两个错误认识,第一是中职学生不能考大学;第二,中考之后会严格按照5:5的比例进行普职分流。前者是毫无根据的错误说法,后者则是被误解和放大了的焦虑。

其实,中职学生一直存在升学途径,关键看是否足够努力和优秀。高考报名制度并不限制任何人报考。目前每年招收的500多万高职学生中,超过一半以上是中职单招等方式定向录取的。全国各地,也广泛存在五年一贯制和中本贯通的招生与培养模式。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针对2020年全国近2万名中职生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中职学生65%的去向是升学而不是就业,升学的人中有10%上了本科。前段时间一个中专生逆袭考上协和医学院研究生,也是一个佐证。未来,新职教法更强调建立不同层次的职教体系,包括本科以及以上层次,建设职教高考制度,升学的路径将越来越宽广。

还有一个被放大的焦虑就是5:5分流。对于中考普职分流,近些年教育部一直说的是“大体平衡”。教育部统计公报也显示,近年普职分流基本维持在6:4,去年是65%:35%。正式出台的职业教育法更强调“因地制宜”,绝对的5:5分流更不可能实施,家长不必太过担忧。

这场乌龙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深深的不认可。职业教育法前所未有地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的认可问题。

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并非政府部门不重视。回顾这几十年,恰恰是非常重视。但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仍然不如预期,为什么?

有人说是家长观念问题,对此我不能赞同。家长的观念来自社会的评价。我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当时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优先选择的是中师、中职、中技,也就类似现在的中职,而不是普高,为什么?因为“中职”毕业就有一个铁饭碗,而普高毕业如果考不上大学,就是无业游民了。这跟现在的观念完全相反。

也有人批评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办学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技能性差。对此,教育部门确实需要反省并改进提高,这些年职业教育系统也在大力改革,包括推出双师制、鼓励企业参与举办职业学校等。但这恐怕还不是关键,或者说做得还不够。

职业教育领域最受推崇的是德国的双元模式,即在企业工厂培训+职业学校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相比之下,美国的职业教育并非榜样。为什么?原因是产业。有没有产业支撑,决定了两个国家职业教育的差异。

最近几十年来,美国的制造业全面转移海外,对职业教育,本身就没有需求。德国则不同,世界上高端制造业,德国占据了大部分。正是在强大的产业支撑下,对高层次职业人才有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驱动下才诞生了德国的双元模式。在德国,很多企业会直接参与办学。反过来,也因为这种高门槛,也直接导致了职业教育人才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都比较高,吸引更多的人选择职业教育,而不是被迫流入职业教育。

反观国内,产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撑显然远远不够。我们的快递业很发达,四通一达等物流公司很多,富士康的工厂也很多,但这些公司除个别的岗位外,需要高端的职业教育人才吗?它们能开得出德国企业开的工资吗?

职业教育法只是给了职业教育一个新的起点。要想它真正上层次,除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产业的支撑,否则就是无源之水。试想一下,假如读完职业教育,进的是互联网大厂,或者拿的是类似互联网大厂的工资,还愁没有人读职业教育吗?家长还需要为孩子进入中职而焦虑吗?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