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让数据成为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能源”

张国华2022-05-06 10:48

张国华/文 数字基建与基础设施高效协同起来,让产业经济从过去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走向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让生产空间组织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治理实现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建设更宜居适度,以协同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央财经委员会4月26日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社会经济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需要以新的理论来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数字赋能基础设施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格局。

新阶段:“高速”换道“高质量”

目前中国整体上新的发展阶段,是从“十四五”提出的“从高速发展,换道到高质量发展”。中国过去的高速发展依靠的是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并融入全球的产业体系。中国的制造业是靠低成本的劳动力、低成本的环境、低成本的工业用地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低成本的劳动力、环境和土地发展模式,都不允许继续地发展下去。

但中国产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正面临着三个高成本——物流高成本、市场交易高成本、服务业高成本。将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中国的能源成本是美国的两倍多,物流成本是两倍多,金融成本是三倍多。在全球的产业格局和产业地图上,中国承担了全球市场中大部分的中低端制造业,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则承担了更多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东盟、非洲、俄罗斯这些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则将能源资源输入到中国。这样的国际产业版图,从世界对中国的诉求和从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都是不能持续的。

另一个问题是土地的“城镇化“困惑。过去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低层逻辑是靠高价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对冲掉低价的工业用地。这样做,伴随而来的后果就是大量进入城市的产业工人收入相对较低,同时面临着高昂的房价,这才是“土地”城镇化的病根,也不能解决好人的城镇化问题。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维度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走向富裕,走向成功,通常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要素竞争。靠低成本的要素融入全球的产业体系,建立基本的工业体系,实现基本的财富积累。

第二阶段,投资驱动。尤其是以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投资。但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投资驱动回报是递减的。中国1998年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努力转型,进入到第三阶段——创新驱动。通过人才、科技的竞争,通过产业与数字化结合,实现产业从中低端制造转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高度重视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强调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并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把基础设施和数字基建放在一起提出,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都特别强调“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和重大项目。

传统基建是工业文明主导的,目的是让生产资料、产品、劳动力等快速流转,使得产业链的流转效率更高。而数字基建是以生态文明为主导,目的是构建高质量的产业链、供应链和生态圈,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新机遇。

新理念:认知理念与构建理论

走出把“口号”“蓝图”等目标当现实的困局,这需要去认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围绕新发展理念去构建指导行动的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今天产业和人口等经济要素在空间上高度集聚,产业集聚带来三大效应:第一,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可以大大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消耗;第二,产业链条的匹配效应,专业化分工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基本属性。专业化分工程度越高,生产效率越高,创新能力越强,这是现代财富爆炸式增长的根本所在;第三个,知识信息环节的化学效应,知识信息环节从制造业环节中分离出路,聚焦在一起,会产生区别于物质经济的化学效应,知识信息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新的火花孕育着创新,这恰恰是数字知识经济的精髓所在。

三大效应一旦集聚,产业经济发展一旦进入到这个阶段,就会变为非线性或者说指数性增长,从而实现创新驱动所诉求的报酬递增,并在区域经济空间中形成一系列专业化功能空间,这些专业化功能空间又体现为垄断性竞争。此外,研究发现,当今的都市圈、城市群的空间体系与产业人口体系,已经形成了三大法则:第一,经济增长的超密级法则,都市群经济体系的人口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生产效率提高15%-30%;第二,基础设施消耗的亚密级法则,人口规模每扩大一倍,人均基础设施消耗成本降低15%;第三,出行的简单法则。在出行成本可接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更加快捷的方式。

这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及产业集群的优势,也是认知这个高度复杂经济空间的底层逻辑,还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根本所在。

当今的产业集群在空间上与交通所代表的基础设施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空间集聚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资源能源型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对应港口或货运铁路。这类产业的运输成本占生产成本30%,这类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一种低成本的运输方式。因此钢铁、化工类产业大部分都是在沿海、沿江和沿港地区布局发展。

第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期待代表资本的产品的快速流通,能快速实现产品门到门运输是汽车运输和高速公路,所以可以看到在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各地的开发区、高新园区等,无一不是在高速公路沿线布局。

第三,信息密集型产业,这一类产业的代表是以IT为基础的通信制造业、旅游业等,需要信息快速流通,但对信息经济来讲,仅仅有信息快速流通是不够的,因为信息的载体主要是人,人和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在面对面交流的信息经济业态发展中存在一个“7、38、55”定律,内容在谈话中,只占 7% 的影响,其他 38% 是声音、音调、音量的大小等,这是属于显性知识(语言文字、符号或数学公式),占信息交换的45%左右;其它信息主要是来自于眼神、气场和情绪所代表的肢体语言,这55%是不能以显性知识表达的隐性知识,所以这类产业发展需要作为信息载体的人在空间更加高效的转移和更加有效的集聚交流,这类产业发展对应的运输方式是机场、高铁与轨道交通所代表的高速客运交通设施。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经历过了三次工业革命:以火车、煤炭、电报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汽车、石油、电话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飞机、传统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等为标志的新工业革命。前三次工业革命从物质上改变了专业化分工,提高了生产力,而这一次则是通过非物质分工,打破了时间、空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限。

新格局:数据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

当今社会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但数据本身并无价值,需要把碎片化的数据归纳整理、发现规律、找到趋势、发现问题,进而指导行动、帮助决策,这才是大数据的价值所在。

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未来的信用体系一定是以多元大数据作为信用社会的支撑,构建出完善的信用体系。

物流产业也是大数据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未来,依托互联网,整合物流信息,优化物流资源,提高物流组织效率,提供更可靠的服务,利用更绿色节能的方式。在仓储、揽收、运输、分拣、派送等环节上,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助力物流产业的降本提效。

除了数据之外,人才也是重要的资源。中国过去的发展路径是“人跟着产业走”,而今天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是“产业跟着人才走”。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乔尔•科特金所言:“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选择在哪居住,人类智慧就会在哪汇聚,最终人类的财富将会在哪汇聚。”所以,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是政府现阶段最重视的,包括城市大脑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提高治理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城市内公共设施与服务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更符合现代产业需求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现代化治理体系。

未来的超级版图有四大要素:第一是建立在国家之上的供应链体系;第二是由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转变为城市主导的竞争与合作;第三是线上线下无边界的社区;第四是拥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

总而言之,数字基建与基础设施未来应该高效协同起来,让我们的产业经济从过去的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走向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将生产空间组织的集约高效,生态空间治理的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建设的宜居适度,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研究方向包括新空间经济理论和新制度经济理论、“产业·空间·交通”的新型协同规划技术体系、智慧城市战略规划等新型城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