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微众银行副行长马智涛:用区块链构筑ESG可信基础设施

胡群2022-05-09 20:18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必答题。

2022年初,中国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这是继《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之后,央行再度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纲领性文件。

1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强调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投入巨大。根据2021年年报,多家大中型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继续维持在3%左右,平均增速达15%以上。其中,平安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达到4.36%;交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增速高达50%以上。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科技人员占比52%,研发费用24.23亿元,同比增长24.62%。

“微众区块链经过近七年的快速发展,已完成了在理念、技术、生态三个方面的积累,即将全新出发。当前,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区块链技术作为传递信任的机器,在这一新的机遇下,将致力于践行ESG理念,构筑ESG可信基础设施,为产业数字化提速,为可持续发展助力。”4月27日,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在以“新机遇·新使命·新出发”为主题的微众区块链品牌全新发布会上表示,微众银行希望未来能够携手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建联盟链开源生态圈,助力更多可信ESG实践。

微众银行在ESG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如何?将如何通过区块链技术践行ESG等?近日,马智涛接受了经济观察网的专访。

从提升效率到促进公平与可持续

经济观察网:微众银行2021年年报显示,小微企业管理贷款规模比年初增长近100%,所服务的工商主体数量较年初增长超过170%,累计个人有效客户数已近3.21亿。背后是微众银行以金融科技为支撑,持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何微众银行认为数字金融的使命从提升效率过渡到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助力高质量发展,这种判断依据是什么?

马智涛:关于如何立足于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务,一直是国际上的一个难题。而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通过发挥金融科技的技术优势,为破解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我们认为,破解普惠金融难题需遵循金融科技的黄金定律,即“三升两降”:提升用户体验、提升效率、提升业务拓展能力服务更多人群,并降低成本以及控制风险。在金融科技的应用方向上,我们一直遵循此定律。以微业贷为例,微众银行通过综合运用金融科技,成功实现了运营和服务成本的降低,从而更加贴近小微企业需求,以服务更多小微企业客户。在服务获取的便利性方面,截至2021年末,微业贷的客户中有60%为首次获得银行贷款,在此前的2020年疫情期间,微业贷新增贷款首贷户达到10万户,占当年全国所有新增首贷户的约7%。在服务成本的可负担性方面,部分企业享受政府贴息政策后最低利率可低至1.7%,助力小微企业在解决短期周转需求的同时,保持整体较低的融资成本。在客户体验方面,微业贷随借随用的贷款方式亦能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短周期的融资需求,较好地匹配了其“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而在可持续性方面,微业贷的贷款不良率维持在1%左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实现了这种模式的商业可持续。

实践印证,金融科技在助力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极具价值,通过解决以往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成本较高、收益不足、触达范围较窄和体验较差等问题,更好地服务了更广泛的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金融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科技的本质是更大程度发挥技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因此金融科技也应该助力产业数字化及其他国家战略,发挥更大的用武之地。近几年,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的大趋势、大环境的变化,就包括全球各地对于ESG的倡议,也包括国内重点讨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政府部门也希望能够通过行业优化,促进公平性,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我们也认为金融科技本身除了能够带来“三升两降”的效果以外,它在促进公平、可持续性方面也具备价值。

我们提出来这个观点,希望整个行业从过去聚焦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能够放更多的关注在促进更长期的发展。这对于整个社会治理,包括环境保护,社会和企业发展来讲都更有利。这就是我们提出此观点的初心。

ESG实践与思考

经济观察网:目前区块链技术等数字技术在ESG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如何?微众银行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马智涛:区块链天然就是解决信任问题的技术。数字金融在ESG的领域,还在逐步普及的阶段。如果从普惠金融及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金融服务能够触达到更多过去没有被覆盖的人群,解决他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本身就是数字金融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一种体现。

在社会治理方面,我们看到包括数据治理、数据隐私保护的治理要求越来越高。在数字经济中,数据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此前数据治理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近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出台越来越多相关政策,典型的就是2021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在这些方面,微众银行一直在储备相关能力并已上线一些项目。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微众银行几年前已推出联邦学习;在区块链领域,微众银行也支持了数个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数据验证项目。

2020年5月,微众银行作为区块链开源技术支持方助力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系统上线。“粤康码”与“澳门健康码”跨境互认的过程中,涉及两大难题:首先,是健康码生成、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其安全隐私标准应符合广东和澳门两地各自用户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要求;其次,由于居民的个人信息及核酸检测信息等只有本地权威机构有能力验证,而澳门和内地相关机构需在用户数据不直接传输和交换的前提下,验证用户提交信息的真实有效性,搭建跨地区的数据真实性核验通道。

粤澳两地机构利用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将健康码相关信息转化为加密的可验证数字凭证,使两地机构在后台不互联不直接传输用户信息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验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当用户需要跨境验证健康码时,不需要在多个平台重复填写信息,系统在获得授权后将自动为用户转码,从而解决了以上两大难题。通关人员首次领码、转码到生成通关凭证,全过程平均时长约1分40秒,再次通关时获取通关凭证不超过3秒即可完成,实现“快速转码、亮码通关”。截至2021年12月,持健康码通关凭证通关人员累计超1亿人次。

在环境保护方面,银行业的绿色经营模式已经在以微众银行为例的多家互联网银行中落地,具体实践是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实现了业务的全流程数字化和无纸化,从而在根源上确保了绿色低碳。通过分布式架构及云原生技术,有助于形成绿色计算范式,实现弹性分配计算资源,提升计算效能,从而减少服务器的用量,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例如,微众银行2021年每客户每年的碳排放量已降至基于传统IT架构的约1/3左右水平。

另外,微众银行提出的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会治理框架——善度。这是一套针对善行,实现度量、激励、跟踪、监督机制的社会治理框架,它鼓励公众与企业积极践行环保、健康、公益、慈善等符合ESG理念的行为和活动,确保符合ESG理念的善行得到及时激励。2020年6月5日,微众银行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布首个基于“善度”框架的落地应用“绿色出行普惠平台”,通过市场化激励的手段探索推动公众绿色出行的新路径,鼓励大众绿色出行。该平台采用微众区块链自研开源技术,其发行、分发、赞助、兑换、监管、审计等过程公开透明,相关记录可随时追溯查证,既能推动多方之间的可信协作,又满足可信治理的合规要求,提升平台公信力。随后,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普惠实践模式陆续在泸州、苏州等城市落地。

经济观察网: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ESG,微众银行的这方面技术会怎样帮助更多企业提升践行ESG?

马智涛:微众银行一直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将区块链作为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助力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效率,并将技术能力延伸到政务、监管科技、农业、医疗等重点产业领域,提升多方协作效率,降低协作成本。

微众银行从2015年开始布局区块链,并于2016年牵头发起国内第一家金融行业的区块链联盟——金链盟,肩负起推动区块链乃至金融科技领域发展的时代使命。2017年,微众银行实现了区块链技术的自主安全可控,并将牵头研发的区块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完全开源,有力支持国家推进关键技术安全可控战略的实施。开源之后,微众银行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产业数字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微众区块链与多方共建的开源联盟链生态圈已汇聚超过3000家机构与企业、7万多名个人成员,成功支持了金融、医疗、司法、农业、制造业等多个行业的数百个区块链应用落地,支撑产业数字化的标杆应用超过200个。

经济观察网:从商业回报上来看,区块链技术作为传递信任的机器,致力于践行ESG理念,构筑ESG可信基础设施,对于微众银行而言,回报率将会如何?

马智涛:单纯追求效率以及投资收益的时代正在远去。全球现在更需要追求的是均衡的发展,我们认为企业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资源要有适度的增加。从定位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见得直接为了商业利益而去开展一块服务。就举刚才所讲的几个案例,包括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和绿色出行,对于微众来讲,并不见得这些应用跑起来就产生了商业收益,其实可能受惠的是普罗大众。比如说粤澳健康码跨境互认,更多受惠的其实是粤澳两地居民。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做呢?因为我们觉得做这些事情其实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平性的驱动是有价值的。做了这些事情以后,哪怕微众现在没有马上获得商业收益,但是中长期还是会带来商业机遇的。更为关键的一点是,作为一家商业机构,我们践行了ESG的要求,为社会往前发展投入了研发资源、科技资源。

作为一个商业银行,商业价值当然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方向。但确实我们也认为,区块链产生商业价值有一个前置条件,就是它首先要成为大家普遍使用的一套基础设施。所以,我们一步一步走来,希望能把区块链的价值全面体现出来。在ESG的这个层面上,比如刚才提到的跨境数据认证,包括我们在可信数据传递、传输方面的一些能力,我们认为是打造数据新基建非常重要的技术能力。当这些技术能力建起来以后,更多使用方在上面真正能够获取价值,我们认为商业机遇自然会随之而来。这是我们提出把微众区块链打造成ESG可信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思考点。

共建联盟链开源生态圈

经济观察网:区块链技术需要一个强大的合作网络网络才能更大程度发挥其优势,微众区块链如何规划下一步的整体发展?

马智涛: 基于微众银行本身的使命是“让金融普惠大众”,所以我们希望数字金融技术能得到更广大范围、更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选择了开源这条路线一直走到现在。作为一家持牌的商业银行,微众银行满足合规要求,满足符合当前社会制度方面的要求,在联盟链与公有链之间的取舍,我们也是很坚定地选择了联盟链的路线,另外联盟链还有一些天然优势,相对风险可控,并且效率也可以做的更高。在服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我们也是坚定选择服务实体,区块链在应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机会及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在共赢与垄断的路线方面,我们选择了共赢的路线,这个也是非常符合我们一直所倡议的分布式商业模式发展的一种形态。而在这些取舍中我们发现,这一整套理念正是为数字经济时代构建的一套数据新基建。

目前,微众银行已构建了全栈区块链技术体系,发布了12个主要开源项目,160余个代码仓库,覆盖底层、中间件、应用组件,为数字经济时代提供了数据的安全存储、可信传输、协同生产等一系列数字化基础设施,有效助力国家推进关键技术安全可控战略的落地,推动区块链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规划方面,我们有一个“2+2”布局,第一个“2”是两个重要的基础,即开源技术和开源生态。第二个“2”是两个推动,主要是推动ESG应用和人才培育。

2021年,微众银行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继续保持紧密合作,推动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 协助建设HKUST-WeBank 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成立以来共开展21个项目合作,覆盖智能运维、区块链、联邦学习等10余个技术领域,产出18个可落地的算法模型及工具;联合中科院以及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通过联合课题、课程合作、专业竞赛、共建实验室等形式,探索人才科研“互哺”模式;帮助30余个培训机构培养专业区块链教学能力;累计完成9本权威教材的编写,培育的区块链产业人才超3万人次;支持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搭建权威区块链人才培育体系及开展岗位人才培训认证。

所以我们也倡议,业界应将发展目标从过去的单纯提升效率转向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及金融科技企业在战略定位、敏捷试错、创新意愿以及前沿科技方面的优势,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碳中和、发展数字经济、弥合数字鸿沟等国家战略的实现。我们也期待与更多的同业机构加强合作,将现有的金融科技最佳实践和事实标准总结转化形成行业标准,引发示范效应,提升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