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电油耗5L/100公里 长安蓝鲸iDD混动有何优劣势

王帅国2022-05-11 19:0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帅国 汽车厂家为了向消费者验证自己的产品实力,通常会举办多种现场测试以让人“眼见为实”。长安汽车5月6日在重庆开办了“蓝鲸iDD混动系统系列挑战”,向人展示搭载这一混动系统的长安车型,是如何突破重重挑战的。

记者从线上直播看到,长安准备的具体挑战项目包括:短距离起步快速通过并划破倒悬的水球而不“湿身”,考验加速响应;车辆通过颠簸路段时在车上完成迷宫球挑战,考验车身的稳定性;满载征服40%极限坡道,考验动力持续输出的平稳性。

这些看起来像是汽车特技一般的场面,在一辆混动车型上表现出来,着实能产生一些信服力。而就技术数据和特点而言,蓝鲸iDD的实力怎么样?

6年研发,“全域”是特点

提起混合动力,长安汽车实际上发力很早,2009年其杰勋混动车型就已经上市。而如今的蓝鲸iDD混动,与此前的混动技术已然不是一个时代的物种。据长安汽车动力研究院总经理胡铁钢介绍,长安汽车思蓝鲸iDD混动系统技术概念萌生于2016年,由长安汽车重庆研发中心与欧洲研发中心的500多位工程师历时6年时间打造。

2019年6月,长安汽车发布全新动力品牌——蓝鲸动力。两年后,长安汽车在重庆车展上发布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并将其定位为满足“全速域、全场域、全温域、全时域”用户使用需求的全域混合动力解决方案。

从行业角度看,国内混动领域一向是日系车企占据大部分市场。而近两三年,自主品牌加入混动大军,除了长安,东风、吉利、长城、比亚迪、奇瑞等都发布了各自的混动系统。与这些混动系统比较,长安iDD的“全域混动”有何特色?

所谓“全域”,据介绍包含了“全速域、全场域、全温域、全时域”几个层面。全速域,即蓝鲸iDD在低速起步、高速超车、极速赛道等状态下均能保证瞬间的动力爆发和舒适的驾驶体验。毫秒级的电机峰值扭矩响应,初段加速度可达0.6g,平台最快百公里加速时间实现6s+,最高车速轻松达到200km/h。

全场域指蓝鲸iDD可以同时满足市内通勤和长途出行。作为两吨级的SUV,其NEDC综合油耗为0.8L/100km,亏电油耗低至5L/100km,纯电续航130km,综合续航1100km。蓝鲸iDD还拥有220V家用充电、交直流双快充三种充电方式。从油耗数据看,长安蓝鲸iDD在同行业处于中上游水平。

全温域指蓝鲸iDD可适应零下35℃的极低环境温度到55℃的极高环境温度。全时域指蓝鲸iDD为稳定耐久,同时可实现智能全动力OTA升级,软件包终身可升级。

技术“老旧”,有竞争压力

据悉,长安蓝鲸iDD采取了P2技术路线。此处P的定义,是指电机位置。业内对混动构型按照电气化部件(电机)的放置位置进行分类,电机放置位置不同其性能优劣不同。

作为比纯电系统更复杂的技术,混合动力系统有很多种实现路径。P2结构并非新技术,而是较为老套。这种结构因电机夹在变速器与发动机之间,受温度影响非常明显,发动机高温热辐射会促进电机温升加速,从而导致电机降功率运行,减少动力输出,影响动力系统性能。

不过长安表示,其P2混动在长时爬坡、高速超车和最高车速等场景下性能更好,在低电量时,动力一致性也很好,没有明显衰减。这说明长安对P2技术进行了升级。

P2混动带来的一个好处是,让产品价格较为便宜。通常混动车型都难以兼顾成本与性能表现两者平衡,这是混动产品的通病。此前的日系车型,混动产品价格要比燃油车高出近四分之一。而作为混动市场后来者,自主品牌混动产品价格普遍拉低。其中比亚迪DM-i混动车型价格基本实现与燃油基本齐平。

UNI-K iDD官方售价17.69-19.29万元,比燃油车高2-3万元,这一部分成本即是用户购买混动车型的代价。相对而言,UNI-K iDD价格较为便宜。目前,UNI-K车型月销量在6000辆左右,UNI-K iDD的作用是提供更多增量。2022年3月,蓝鲸iDD于UNI-K iDD上实现搭载落地。最新销量数据显示,UNI-K iDD在3月上市后的21天中实现销售1185辆,表现可圈可点。

蓝鲸动力品牌是长安汽车面向电动化的“香格里拉计划”的战略兑现之一。2021年,长安新能源销售仅为10万辆,与竞争对手相比,其还需要进一步发力。2022年4月,长安汽车推出了全数字纯电品牌“深蓝”汽车,加上阿维塔品牌,长安全新的新能源品牌格局形成。

长安汽车提出,到2025年,公司汽车总销量要达到400万辆,其中,长安品牌300万辆,新能源销量达到105万辆,占比达到35%。要实现目标,长安蓝鲸iDD混动系统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报道产业转型、车企动向等,对造车新势力、国内品牌关注较多,擅长现场采访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