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俠|汕头书游记之七:黄挺先生的“潮汕”与“重洋”

胡洪侠夜书房2022-05-25 14:25


黄挺老师戴一顶深色遮阳帽,衣裤亦是非黑即蓝,仿佛他有意避免成为焦点,不让自己在穿衣打扮上显现一丝出众的色彩。无论点头致意、握手寒暄,还是笑与倾听,黄挺老师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那就是沉静。他像内功深湛的武林高手,悄无声息就坐在了你身边。有时你滔滔不绝的那一堆话,他只笑一笑就清扫到一边去了;有时你不经意的一个发问,又会让他兴趣盎然地使出一套“降龙十八掌”,虽招招都像是轻描淡写,但自有一股罩住你的掌风在流动。从见面到离开,他那顶帽子一直稳稳当当戴在头上,仿佛那是他一篇论文的标题,不能轻易游离于主题之外的。他的学生马庆才先生接他一同前来。庆才嗓音洪亮,表情达意绘声绘色。李春淮和我一样,说话也是貌似理直气壮,有说有笑。我们的声音满屋里前呼后应,此起彼伏,相比之下,黄挺老师更显安静。拍合影时,他竟然愿意拿着我送他的《夜书房 三集》摆个pose,让我小感意外,觉得这动作堪称他此次聚会上最“出格”的举动。

在《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中,黄挺老师显现出来的叙述气势与涌动笔端的力道,和他社交场合的“人设”恰恰相反:那是一种手起刀落的明快、有条不紊的透彻与清晰明快的节奏。关键节点,下笔毫不含糊;打扫战场时,战利品一一交代清楚,绝不拖泥带水。

在全书最后一章结尾处,说到“潮汕人重返海洋是一个步履蹒跚的过程”时,他写道:

”因为海上贸易的发达,自1860年开埠以后,汕头成长为整个韩江流域的经济中心。现代工业和交通通讯开始出现在汕头。汕头商场’七兑银‘的通行,标示着潮州商帮的成熟。开埠以后,新式学堂大批出现。较早时候已经传入的西医疗治,也到这时才真正具有影响力。汕头开埠意义重大,以致我们在讲述本区域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把“潮汕”合称。开埠后的汕头,有机器轮船航行海洋,海外移民人数急速增长……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能分割的以海洋为中心的地域网络之中。1945年以后,左右着整个世界的政治力量,扯坏了之后张网络。……1980年以后,在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全球化进程和文化多元观念影响下,回归海洋的潮汕人,与闽粤沿海其他方言族群一样,重拾商贸传统,编织起以环南中国海为中心的网络,重新将原乡和移居地的社会生活系联一体。这时的’潮汕侨乡‘,已不再以地理学意义上的’潮汕‘为中心,侨乡就是网络本身。在这个网络中,海外潮人更加自觉地践行着文化’回潮‘的行动,催动侨乡文化的’全球化‘。侨乡的实质虽已改变,却标示着全球进步的方向。“

书中的这一页多文字我读了好几遍。黄挺老师似在驾机航拍,时而”一览百年“,时而俯冲到汕头海湾给正隆隆驶向世界的机器轮船一个镜头。他拍到了一张网,也拍到撕裂了的这张网。他在全球化中飞行,镜头早已不再聚焦在”地理潮汕“,而是去追逐”全球进步的方向“。

黄挺老师这本书出版于2017年。五年过去,世界格局大变,全球化遭遇诸多挑战,国际视野中某种意义的”大倒退“也已显露端倪。疫情困扰世界已近三年,”全球进步“的许多方面已然深刻改变,经济繁荣的温柔乡很有可能成为回不去的故乡。面对此情此景,黄挺老师又如何判断”侨乡网络“的前景?

此次汕头之行,我没有机会请教黄挺老师这个问题。但我相信他一定有了思考乃至答案。《潮汕史》(上册)不写就罢了,但是我很希望他能继续讲述”中国与重洋“的故事。中国与重洋,互相依存,相向而行,是无可争辩的大趋势,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次隔绝。潮汕人任重道远。

聊天时黄挺老师问我第二天准备如何讲”深圳十大观念“,他说若不是交通不便,他倒是想去现场听听。我一听赶紧真诚阻拦,说现场就不必去了,回深圳后我一定寄一本《深圳十大观念》给他。

庆才先生也说想读读《深圳十大观念》。好吧。

文/胡洪侠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胡洪侠夜书房】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