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创业者自述:融资难过2018年 创新速度才是核心竞争力

冯庆艳2022-06-10 17:45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冯庆艳  “今天和2016年相比,整个机器人行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梅卡曼德机器人创始人邵天兰说,“2016年,机器人行业被归类为机械学科,不管我所待过的清华,还是美国、德国、日本的大学,机器人往往都挂在机械学院或类似的学院下面。但今天机器人已经跟传感器、智能计算机等结合的更紧密了。”6月9日晚间,邵天兰等在36氪“保持奇迹”X·36Under36创业者盛典对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分享了他们进入机器人行业之后的一些行业变迁以及今天的创业者处境。

走在前面

邵天兰的亲身体验是,2016年他刚创业时,不管大公司还是投资机构,都很少关注机器人行业。而五年过去了,Google、Facebook、阿里、腾讯、字节跳动都在做机器人,很多的一线大基金也都在投机器人。“原来机器人在大家的认知里是一个纯机械的事儿,现在则是一半机械,一半软件。”邵天兰说。

心识宇宙创始人陶芳波对记者说,关于机器人,尤其是智能终端,整个行业当中可能中国走在了世界前面,“我甚至认为人工智能这个命题接下来要发展的话,东方人可能会先于西方人,第一次引领这一次整个的工业革命”。

邵天兰做过机器人行业的观察,他看到,全世界机器人产业比较活跃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欧洲等,但现在各种各样的形态的机器人,中国的新一批公司都处于一个很好的位置。

“一个是中国有很好的人才基础,机器人行业不只是一个传感器加一个软件,背后是光学工程师、电子工程师、各种各样的FPJ(硬件工程师)等等,这一整个产业链条是非常长的。过去中国在手机、家电行业积累的人才也相对比较全面。另一个则是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不管是时效还是成本上来说都具有优势。第三点则是距离客户很近。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机器人行业目前主要服务于制造业,所以中国企业有很好的人才、供应链以及客户,不管在细分领域,还是自动驾驶、无人机等各种各样的实体机器人,中国公司都走在前面。”邵天兰说。

融资和创新速度

“我们作为新一代创业者,有一点跟上一代创业者是不同的,就是容易做的事情,现在越来越做不了了。以前有一家公司在大公司的眼皮底下发展了10年,突然有一天大公司觉得不对劲了,可已经晚了,但今天大公司越来越敏感了。”邵天兰说,“一个形象的描述是,以前有的大公司类似于那种反应很慢的恐龙,看似巨大,实际上你踩它一下尾巴,你要数12345后它才感觉到疼,等它转过身来已经10秒钟过去了,今天创业公司在这方面是越来越难了”。

“我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融资难。”陶芳波说,“进入2022年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从微观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点对于刚开始创业的人来讲,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时间点”。

邵天兰也有类似体验,他说,“我们2018年经历过一轮所谓的资本寒冬,但事后与今天的情况相比,当时可能谈不上那么严峻,2018年时应该算秋天,现在是冬天”。

不过,与邵天兰同为1989年出生、且两者又是清华同班同学的陶芳波又认为,每个人在特定时间点,都可能会承受一些压力。融资难也并非有想象的那样难。“今天对于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来说,有个很有趣的挑战。最早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已有一些比如芯片公司强大起来,到2000年左右,中美的互联网产业都起来了。大家尝试做一些壁垒,还有很多其他的选项,比如可以打造一个真正的好品牌,可以让产品成为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然后也可以去做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规模优势、网络效应,来形成一个很好的竞争力。”陶芳波说,“但在过去的几年当中,你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平台、品牌、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其实在一个东西面前变得暗淡无光,也就是变得不再有那么强的竞争力了。那个词我后来想了蛮久,直到埃隆·马斯克说出来,我才发现这个词就是,创新速度。”

陶芳波认为,他们这一代创业者的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力,不是到底做出多牛的技术,可以一招鲜吃遍天,养公司个五年十年。而是能够持续不断的自我迭代,不断的创新。陶芳波发现世界上现在最厉害的那些公司,创始人是工程师。比如埃隆·马斯克就是一个典型的工程师,他参与到公司里的所有技术讨论,他引领了这种创新文化,他自己又参与到整个创新的迭代,公司的创新速度永远保持在高位。“所以他可以把特斯拉的汽车专利全部共享出去,他不怕,因为他知道他的速度比别人快就可以了。”陶芳波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TMT新闻部主任
关注TMT(科技/媒体/电信)领域的重大事件。擅长调查、深度及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