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恢复在5月,居民、企业还是爱存款

胡艳明2022-06-10 21:4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经历了4月的低谷,6月10日公布的5月份金融数据让人眼前一亮:1.89万亿的新增贷款,相比4月的6489万亿,是上月数值的近3倍;5月社会融资增量2.79万亿,也是4月份9102亿的3倍左右。

在此之前,有多家券商分析师团队发布了预测,大都比较乐观,但没想到还是保守了,实际数据更高。

例如,招商证券廖志明团队预测5月新增贷款1.55万亿元,社融2.45万亿元;安信证券固收团队预测新增社融规模预计在2.4-2.5万亿;5月新增贷款预计在1.3-1.4万亿。

融资数据这么好,是否意味着国内经济已经渡过最艰难的时期,开始逐步修复?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对记者表示,“社融增量同比多增,表明经济进入修复通道。”

不过,相较贷款的反弹,存款的增量更高,5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04万亿元,同比多增475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39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1万亿元。

谁拉动了社融数据大增?

先来看新增社会融资的概念: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

其中包括贷款、企业发债券、政府发债、股票融资、非标融资等多项构成。因为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占比较高,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低。因此,一般来说,新增的信贷数据在新增社融中比例高,其变化也对社融影响较大。

新增社融2.79万亿元是什么概念?从过去每年5月的数据来看,最高的是2020年5月,当月新增3.2万亿。

那么2.79万亿,是同期(每年5月)历史次新高。

从新增社会融资的构成结构来看,5月数据主要来源于信贷(1.82万亿,也即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1.06万亿)支撑,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非标融资、外币贷款等项目的变化不大。

因为经济的周期性、季节性环境等原因,在评价当月的金融数据时,多与上年同时期相比较。2021年5月,这个数据是1.92万亿。

今年5月的2.79万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多了8399亿。拆解来看,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口径,和下文中的人民币贷款在统计上略有不同)1.82万亿元,比2021年5月多增长了3936亿元;政府债券新增1.06万亿元,比2021年5月多增3881亿元。

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地方政府专项债今年以来对社融贡献较大,今年上半年,各地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进一步加快,此前国务院也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今年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任务。

杨畅认为,由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在基建投资中具有一定比例,反映了对基建的资金支持,伴随着人员流动的逐步修复,基建项目的实际进展有望提速。

票据冲量创出历史新高

信贷和政府专项债支撑了社会融资,谁又支撑了1.89万亿的信贷呢?票据融资有一份重要“功劳”。

5月票据融资新增了增加7129亿,高于4月的5148亿。在4月份,因当月居民和企业的融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下降,人民币贷款仅新增了6454亿,而票据融资5148亿就占了其中的80%,占了新增的企(事)业单位贷款的89%。

从构成结构来看,5月份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的1.53万亿中,短期贷款增加264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55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129亿元。

7129亿的新增票据融资创了有数据统计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不仅占据了新增企(事)业单位贷款(1.53万亿,也称对公贷款)的近半壁江山,在5月的人民币新增贷款(1.89万亿)的占比接近37%。

为什么票据融资增量和占比都这么高?原因之一是银行很多真正的贷款放不出去,依靠票据贴现提升贷款投放规模,完成信贷考核指标。

而且,有个现象可以予以作证:在今年4月底,票据市场利率大幅下降,一度逼近零利率。在5月底,信贷投放压力下,短期限票据利率再次跌破0.1%,接近“零利率”水平。

而且,类似“零利率”的情景已经在过去半年中多次上演。

企业需求回暖 居民需求偏弱

1.89万亿的新增人民币贷款,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53万亿元,住户贷款增加2888亿元,总体相比4月份已经大幅改善。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5月新增贷款较4月反弹,反映国内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明显回暖。一是,经济活动恢复。疫情受控,国内生产生活加快恢复正常,经济活动回暖带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二是,国内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

但5月信贷结构看,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贷款(对公贷款)贡献的增量,占了约81%(其中一部分还是票据冲量)。

周茂华认为,5月新增贷款供需主要来自企业部门,居民融资需求仍偏弱,主要拖累来自房地产信贷需求仍偏弱。

5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这个数据主要体现的是居民的房贷按揭等中长期贷款。

这个数据在2021年的5月为4426亿元,少增长了3379亿元。

这样来看,目前居民买房贷款的积极性依然没有体现出来,近期房地产政策有所松动,不仅多地放开购房限制,在按揭贷款层面,政策利率也给予下调。不过近期有银行人士表示,没有观察到房贷等零售贷款的大幅增长。

“政策下来总有一个反应的时间,没有那么快。就算政策放开,我们再慢慢去做,最起码也得几个月以后才有所体现。”6月9日,有西南地区股份行信贷人士对记者分析。

5月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政策层呼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住经济大盘。5月23日,央行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并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全力以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多家银行冲击信贷额度,加快投放速度、加大投放力度。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多家银行对信贷投放进行指标考核,督促信贷投放部门人员主动对接客户的信贷需求。

“整体看,5月实体经济(居民、企业)信贷融资需求较4月明显反弹,反映实体经济活动明显回暖;但从结构看,由于房地产处于复苏阶段,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信贷融资需求仍有待提振。”周茂华表示。

居民企业存款连续三个月多增

5月居民、企业新增贷款有所改善,贷款进而推高了存款,居民和企业对存款都比较积极。

5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04万亿元,去年5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2.56万亿元,同比多增了4750亿。

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新增存款较去年同比多增。“这反映国内实体经济部门活动还不够活跃,处于逐步回暖阶段。”一位宏观研究人士认为。

另外,5月的M2(广义货币,一般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事业单位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增长11.1%,创出了近两年新高,信贷投放加快带动存款数额明显多增。

而另一项指标M1(狭义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则回落0.5个百分点至4.6%,或反映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动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修正。

综合来看,杨畅认为5月金融数据中有三个特点较为明显:第一,政府债券融资拉动社融,地方政府专项债对社融的贡献连续9个月扩大;第二,居民中长期贷款连续6个月同比少增,但幅度略有收窄,能否显现房地产销售端的拐点,值得关注;第三,企业中长期贷款信心有待修复,短期贷款回暖,票据融资阶段新高,或表明企业对降息的预期仍然存在。

对于未来社会融资等数据走势,大多数分析人士依然表示比较乐观。周茂华表示,新增贷款有望逐月改善。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也看好未来的稳增长。他认为,信用修复趋势不改,伴随疫情影响逐步消退,经济最差阶段已经过去。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家明明认为,“考虑到整个6月份政策还是非常积极,包括政府债的发行也会比较集中,另外还有信贷增长也会保持平稳,所以我们认为6月份的金融数据还是会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