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上榜500强的中国企业:大不易,强尤难

社论2022-08-05 23:07

经济观察报 社论 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8月3日出炉。这份中国公司名字持续拉长的榜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权重的增加。不过,当聚焦于公司本身,我们还是想说,即使这仍然意味着一份荣耀,对于更多的中国公司来说,它更是一个提醒:大不易,强尤难。

根据这份榜单,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数量达到136家。加上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145家公司上榜,大公司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按照营业收入排名的榜单。由此,另外一些数据更值得我们重视。

比如,中国上榜企业利润及其增速远低于美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中国145家上榜公司平均利润约41亿美元,与自身相比有所提升,但世界500强平均利润同期已上升至62亿美元。以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德国企业平均利润44亿美元,英国企业69.6亿美元,加拿大企业47.5亿美元,法国企业48.5亿美元,巴西企业84.8亿美元。美国124家上榜企业平均利润则是100.5亿美元。根据以上数据计算,中国大陆上榜企业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1%,总资产收益率为1.15%,净资产收益率则为9.5%,三个指标都落后于《财富》世界500强平均水平。

中国企业和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可见一斑。原因可以讲很多,比如中国经济仍在转型中,传统企业所依仗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红利正在消退;很多企业即使规模已很大,但也还没能占据价值链的中高端,等等。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官员轻视中小企业,倾向于把更多政策资源投向大企业。也有一批企业贪大而不图强,不惜代价地追逐规模。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虚胖”。

对公司来说,大不是贬义词。尽管通常我们会觉得大公司容易走向停滞和僵化,犯所谓的“大公司病”。但是大象同样可以跳舞,大公司引领创新并持续进化,保持基业长青的案例也很多。所以问题不在大本身,而是为大而大,以大为强。

毋庸置疑,将企业做大不易,从几个人到几百几千人,从几十万营收到百千万乃至上亿,多少沟沟坎坎。不过企业若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回报率,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就弱,一旦摔倒很难爬起来。实际上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赚不到钱就不可能更多投入研发和创新,原地踏步最后连摊子也守不住。

若一味求大就更容易翻车。中国企业中有两种倾向值得关注,一类是靠放杠杆持续买买买,资产规模急速膨胀,但这些企业根基不稳固,经不起市场和环境变化的考验;一类是靠政府之手捏和在一起的巨无霸。对这些企业来说,难的是如何通过整合实现化学反应,成为一家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这些公司会以我们料想不到的速度登上榜单,但也会以让我们瞠目的方式退场。在500强榜单上这并非孤例。无论企业大小,做强需要专注和韧性,需要长期主义和工匠精神,像攻克堡垒那样朝着一个方向不间断冲锋。问题是太多企业想走捷径,相信会有更快更省力的方式成就自己。所以做强尤其难。

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保持着每年5%-6%左右的经济增长。这为大公司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500强榜单上的中国企业还会增加,但我们无需仅为规模之大而欢呼。我们期待在全球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大公司,也欢迎在市场淘洗中打不死的“小个子”——那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不管大小,它们都代表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