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健康|数字疗法的昨天、今天、明天

未来健康2022-09-07 14:59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变革,数字技术正与医疗产业生态进一步融合。“数字疗法”也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医疗方法或数字健康解决方案吸引了大量公司和资本的关注,是过去几年的风口之一。

围绕它的讨论一直没有停下,其定义、商业模式都还在演进当中。本期《未来健康》将聚焦数字疗法,邀请到微脉全病程管理与数字疗法中心总经理杨雷刚、医联集团产品总监 数字疗法方向负责人蔡杨、正岸健康创始人及CEO刘晓刚与经观大健康主编张昊,共同解析数字疗法的昨天、今天、明天。

对于这几年数字疗法行业的变化,三位嘉宾都深有感知。杨雷刚表示,数字疗法的概念是在这几年火了起来,但其实相关的产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后,整个行业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早期产品类似独立的医疗器械软件,后面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垂直的细分领域。现在在行业内基于信息化的手段,以软件为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对疾病进行预防干预或者是管理治疗都属于数字疗法的范畴。布局的企业既有器械类的,也有互联网医疗方向的,还有像微脉这样的生态平台型企业。

蔡杨回顾了数字疗法产品的演进过程。四五年前,数字疗法的产品非常简单,比如记录血压这种单点式服务就算是数字疗法了。2019年以后,数字疗法的内涵扩大到了疾病的综合性管理,例如糖尿病管理、乙肝患者管理等。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一批深入到疾病诊疗的产品,常见的有失眠治疗、自闭症治疗等等。

从产品的变迁,折射出数字疗法内核的不断升级。从早期单点式的服务演进到综合性的疾病管理,再深入到疾病诊疗中。这个过程中数字疗法越来越专业,对患者的价值也就越高。

刘晓刚也有同感。他认为现在的数字疗法更像药,以前则以管理服务为主。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他们也看过不少通过可穿戴设备做慢病管理的数字疗法,都停留在治疗的表层。现在的产品则需要深入到整个病程中,让患者得到明显的改善或者直接治愈某个症状。其研发逻辑是对应到某一个细分的适应症,通过临床上的疗效来验证产品的有效性,这和药物开发是一样的。

随着数字疗法的演进,商业化落地也成了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蔡杨表示,现在数字疗法商业化落地的路径还在摸索当中。目前支付方包括医保和自费两种。对于数字疗法厂商来说,医保路径是存在的,和现在的器械、药物一样入院。但数字疗法产品相关的政策、监管、执行都还在摸索中,这个路径下进展非常缓慢。

自费相对更有机会一些。数字疗法厂商加上互联网医院渠道触达患者是一个可行的路径。但基于他的经验,商业化成功的前提是数字疗法产品有明确的治疗价值。“我们作为开放平台大量去接触了市面上的产品,很多都是统计意义上的有效,落实到患者个体上治疗效果是不明确的。这样的效果患者显然无法为此买单。”蔡杨表示

在他看来,只有当数字疗法相比传统的治疗方案具备一定的领先性才有商业化的机会。在疗效、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做到综合更优的情况下,数字疗法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渠道触及患者,跑通商业闭环。

“上游的产品供给方加上下游的互联网医院、实体医院构成了现在数字疗法产业链的基础。”刘晓刚表示。他已经在和微脉、医联推动这样的尝试。尤其是微脉这边,整个付费链条已经初步跑通,而且患者也得到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基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一方面省去原本的流通环节,另一方面在服务、疗效和体验上都能得到保障。

针对支付方,杨雷刚看到了更多的机会。首先是和第三方保险业态结合,如果数字疗法的全病程管理能让患者得到明显改善延缓病程,那就能降低商保的成本,控制赔付率。目前他们已经在孕期管理领域跟商保尝试合作,之后准备进一步延伸到神内领域的术后管理。在医保端也有一些进展开始出现。他提到,近期在江苏省医保局的文件已经给糖尿病的远程管理列了收费编码,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内。

杨雷刚表示,随着未来更多专业的数字疗法公司涌现,给患者提供实际价值解决临床痛点,医院端和医保端对于数字疗法的产品认可度也会逐渐加深。这肯定是长期趋势,当然中间一定会有不少概念性的公司走不下去了,就像互联网从起步到今天,产业链也更替了几轮。而支付方的多元化和数字疗法生态平台的出现都能促进产业的长期发展。

蔡杨也表示,数字疗法未来几年在诊前市场有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患者普遍是在身体非常不舒服才去医院,但其实之前就有不少症状显现。数字疗法因为成本低,可及性高,非常适合在诊前领域应用,让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且诊前市场规模的上限是远高于问诊的,数字疗法也因此有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作者:余诗琪、张昊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未来健康】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