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经济” 经观论道:ESG投资助推经济低碳转型

资讯2022-10-01 09:47

今年服贸会期间,经济观察报、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举办了“‘碳经济’经观论道”活动。圆桌论坛环节,嘉宾分享了在落实“双碳”战略、推动ESG体系建设、助力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思考与愿景。

本场论坛由经济观察报编委、金融市场新闻中心主任袁金秋主持,与会嘉宾包括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勃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王轶名、浦发银行北京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牟军、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以及AMD大中华区政府事务部副总裁黄志强。

袁金秋:良好的ESG评级体系,可以对企业运行和机构投融资决策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请问ESG评价指标有什么意义?

王晓书: 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外部性,这些外部性有些是正面的,比如企业交税、员工工作机会和社会福利;有些则是负面的,例如环境污染、碳排放等,可能导致企业受到处罚甚至关停工厂。

由于负面外部性会内化为公司财务风险,因此近几十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监管政策发生了非常大变化,在企业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了对ESG的关注。全球政府机构已经协同努力,推动经济向低碳转型,这将是对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

目前, 金融机构在推动经济的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一些标准来识别哪些企业在做低碳转型、哪些企业碳排放数据是准确的。在这样的趋势下, ESG评级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投资者识别企业潜在的ESG风险。

王轶名:ESG评级的方法、权重占比都是相对客观、公开和透明的,中国企业应该主动拥抱这些规则,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ESG评级。如果一家企业最初(ESG披露)信息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将会直接影响未来更长周期的评级。

袁金秋: 对企业而言,环境治理需要有投入,投入则要资金的支持。作为金融机构,应当如何做好项目甄别,实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牟军:从银行的资产结构来看,绿色资产占比正在逐年提升。例如截至今年6月底,浦发银行贷款总额大概是4万多亿,其中绿色资产不到4000亿,约为整体份额10%。 不过,对比1%-2%的整体贷款增速,绿色资产增速已经达到30%左右水平。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金融手段包括碳配额、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抵押,以及一些衍生工具。未来,浦发银行对于高碳资产配置会进行风险识别,利用ESG领域的评价标准和市场公开数据,逐渐融合到后续的方案管理中。

袁金秋:根据毕马威调查,最近几年很多科技公司也非常重视ESG领域,把ESG相关因素纳入公司运营。请问AMD在ESG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

黄志强:作为高效能与自适应计算的领导者,AMD积极展开ESG实践,并制定了2025年和2030年新的企业责任目标,涵盖数字影响、环境可持续性、供应链责任以及多元化、归属感和包容性。如今,公司正向实现这些目标挺进。

AMD为全球速度领先和超高能效的超级计算机——Frontier超级计算机——以及排名前20高效超级计算机中的17台提供动力。AMD与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社区一起推进计算创新,以帮助解决全球最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挑战。

袁金秋:ESG兼具多方利益共同发展的理念,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趋势。如何看待追求利益和责任投资之间的权衡问题?

房东明:追求利益和责任投资并不矛盾,很多时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追求利益角度来看,瑞银研究部发现,中国为实现去碳化,要将能源结构进行大幅调整,减缓对化石能源行业的新增投资。这意味着,新材料、新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普惠金融等方面,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责任投资角度来看,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的4000多家机构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在中国,市场对责任投资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目前,中国绿色信贷体量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绿色债券余额也超过了1.1万亿人民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产业基金都是几千亿的体量。

事实上,责任投资的回报率并没有低于传统投资,比如MSCI新兴市场ESG领袖指数的回报率就高于MSCI新兴市场指数。在双碳目标下,资本市场的机遇很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主题相关投资机会、ETF和其他投资产品都会很受欢迎。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过去ESG方面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随着ESG产品越来越多, “漂绿”风险也时有发生,比如欧洲将天然气纳入绿色能源产生的争议。    

袁金秋:最后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你们对ESG未来发展趋势是如何判断的,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有什么期待?

王晓书:从全球来看,尤其欧洲这样的发达市场,ESG基金规模已经达到万亿欧元;中国还处于ESG发展初期,得益于政策积极引导,未来前景是非常开阔的。但同时, 海外基金规模达到一定体量之后,会出现“洗绿”风险,面临市场质疑和监管挑战。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欧盟开始出台越来越多政策细节。以邻为鉴,以史为鉴,各国也要防止类似风险,真正让ESG回归本质,支持可持续发展。

王轶名:我们始终坚信,“双碳”和ESG将是撬动全球绿色经济的新杠杆和新引擎,在这个周期中需要更多的中国企业成为ESG “领导者”,建议企业应该更加关注ESG数据信息含金量,比如是否具有交易价值。企业实施的“双碳”战略,ESG规划是否可以被量化绩效,是否可以反哺企业的财务指标。

牟军:银行关注ESG发展综合实力和ESG发展状况是否匹配,选择适应和有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ESG策略。同时,我们建议通过信息披露,把企业实际面临的低碳、公司治理等问题通过分析模型向社会公开,创造一个更透明的ESG发展环境。商业银行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我们愿意投入资源支持绿色金融领域,给出理性、遵循市场规律的、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价格

黄志强:作为提供基本算力的现代科技公司,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要将先进的科技用到银行、通讯、制造等领域,提升行业效率、推动行业碳减排,用科技手段助力整体社会环境的进步。

房东明:2021年,瑞银发布超过134份ESG主题研究报告,举办20余场ESG投行主要会议,一共在全球发行了146笔ESG相关债券,交易总额达741亿美金。在大中华区,瑞银去年发行了超过200亿美金ESG相关债券。

从发展趋势来讲,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欧洲市场目前已经从风险管理转向影响力投资,未来还会涉及到更多资产类别。同时,投资者在个股投资方面更青睐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概念,并且国际投资者倾向整体投资策略制定、公司治理这些方面。上述趋势不仅存在于二级市场投资者中,也广泛存在于VC、PE。

目前,中国碳排放权、碳交易市场还在初探期,但行业前景十分广阔。中国作为人口、制造和出口大国,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能为“双碳”目标提供更多的协助和服务。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瑞银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