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如何走出“中年危机”

佘宗明2022-11-02 14:11

佘宗明/文 又到了“双11周期”。没有了熬夜蹲守秒杀,没有了烧脑促销玩法,也没有了主播预售成绩排行榜……今年双11跟往年比,清净了不少。“双11”似乎进入了“中年危机”。

自2009年诞生以来,双11已走过了14个年头。如果说十年前双11的打开方式是超低折扣、爆肝抢购、疯狂剁手、场面火爆,那如今围裹双11的更多是理性购物、按需下单的氛围,双11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明显有所消退。

针对双11的热度退潮,去年10月,互联网老炮雕爷曾祭出“李佳琦杀死了双11”的惊人论调。这类论调认为,双11看点就是低价促销,如今直播带货兴起,直播间里一堆“全网最低价”拉高了人们对降价的敏感度阈值,削弱了双11折扣的吸引力。

这充分表明了一点:双11以往在人们认知里都是跟“低价”绑定的,所以,当双11失去了早期以折扣带动消费的强力刺激后,它就失去了生命力。这里所谓的“生命力”,评判尺度通常就是流量和GMV(成交总额)。

毋庸讳认,在今天,双11要挖掘用户增量很难,要延续之前的GMV高速增长节奏也很难。其直接原因就在于,电商红利窗口期已经过去,线上消费基数也已拉高。

双11方兴未艾那几年,正赶上移动互联网革命掀起:2009年3G 网络牌照发给移动、联通、电信;2010年iPhone 4开启智能机时代;2011年手机淘宝上线开始运行;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 PC;2013年底4G 开始推广……这些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人口红利正转化为巨大的电商红利,需求爆棚,流量易得。但现在呢?移动互联网已由增量开拓转入存量挖潜阶段,渗透度与普及度很高,流量触顶已成现实。

正如阿里董事局主席、CEO张勇早前在回忆首届双11时说到的,“电商是脉冲式的,今天的峰值就是明天的常量”,早些年双11里的成交额纪录,在时下可能已成常态数字。在此情形下,与互联网增量紧密相关的网络交易规模增速不可能继续高企。

不论是直播带货或者9.9包邮玩法对双11稀缺性的冲击,还是其他购物节对双11营销红利点的稀释,都让双11拱出的需求洪峰在平日里被泄掉了。再加上需求收缩、消费减缓的外部形势,双11没法实现流量与GMV层面的高增长,再正常不过。

从大趋势看,双11“节到中年”是必然,变化来得不可避免。

但中年有中年的活法,双11的“中年危机”里,危未尝不是机。单从流量和GMV维度看双11,它的确是渐显疲态;可若从完善新型商业基础设施、反哺实体经济角度看双11,它也许是日显成熟。这需要社会大众拓展对双11的评价维度,将其从低价促销切换到服务实体经济的角色来。

可以看到,今年双11出现了多个新变化。比如,各大电商平台携手“拆墙”——以罗永浩、俞敏洪“入淘”为标志的主播跨平台带货,商家多平台经营,平台间相互入驻,这些以“互通”为指向的生态演进情形背后,是平台们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借此更充分地摄取多端流量养分,避免流量枯竭。又如,部分平台在消除那些套路——无论是将尾款算法、跨店满减、定金膨胀堆砌的烧脑游戏简化,还是推出多地址合并下单、一键价保、物流托管等功能,都是用“去套路化”的路子解腻,提升消费者体验,也回归本心。这不啻为应对“中年危机”的积极方式:多了些购物体验上的爽感、少了故意套路的油腻感,双11也会显得更年轻。

从社会价值讲,今天的双11也不单纯是大促销节点与去库存时点了,更是依托电商生态构筑的数字化商业操作系统与新型基础设施的演练场,是聚焦产业链数字化的社会化协作效果的校验场。就数字化基础设施能力沉淀深度与社会化要素调度广度来说,双11并非那些日销直播能轻易替代的。

如今,在数实融合的大背景下,双11正呈现出两个特征:往线下走,更多地跟线下产业结合,以C2M等形式帮助实体产业升级供给侧并打开销售通路;往生态走,将零售商业放在生活服务大盘子中打通,进行业务整合与生态布局。这让双11的价值溢出了促销本身,向着助力实体经济方向延伸。这其实就是将商流、物流、信息流及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更紧密地连接,让数字商业借着双11契机撬动更大和更多的机遇。

只要把消费者体验和助力实体经济这两点做好了,就算流量和GMV增长乏力,那也不要紧——往坏了说,这叫“中年危机”;往好了说,何尝不是迭代升级?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