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普惠金融需求调查:政策平稳性和可预期性有助于小微企业优化经营策略

胡群2023-01-11 14:16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范勇在中部省份某市经营一家保洁服务公司,公司主做道路、楼宇、银行办公场所的保洁工作。

他的公司全职员工几人,外部人员数名,年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由于经营过程中需要频繁垫资,范勇通过银行等渠道频繁申请贷款,甚至出现一段时间内申请次数过多导致被拒的情况。

他又在数字银行App申请贷款,只需身份证、银行卡和人脸识别即可通过审核,贷款金额10万元,随借随还。范勇表示传统银行贷款周期比较长,需要一个半月时间,但是金额大。

范勇的资金需求情况在小微企业中较为普遍。1月9日,微众银行·We研究出品、财新智库提供研究支持,由微众银行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发起的《普之已广,惠之精准——服务业小型市场主体普惠金融需求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申请银行机构或互联网平台贷款的样本小型市场主体(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统称为小型市场主体)大都获得了贷款,“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由于小型市场经营主体资金有“短小频急”需求,而且根据经营特点有自身的资金需求周期。调研和访谈中的样本主体均表现出对于贷款可“随借随还”的强烈偏好。

疫情三年,小型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如何?他们的经营状况不仅意味着经营者本身的生存发展问题,还关乎众多就业岗位,甚至金融机构的小微信贷资产质量和业务机会,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经营状况逐年下降

《报告》调研于 2022 年 9 月中旬开始,10 月中旬结束, 最终获得有效样本2733 个,其中小型企业 370 户, 微型企业 861 户,个体工商户 1502 户,占比分别为 13.5%、31.5% 和 55.0%。

调研样本分别来自广东、 江苏、山东、河南、浙江、湖南、湖北、陕西、上海、 北京和重庆11个省(直辖市),这些省市多位于经济活跃度高、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出于地区平衡性的考虑,部分中西部地区省市也有所涉及。调研样本行业分布也尽量匹配国民经济中小型市场主体在行业中的分布,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是此次调研尤其关注的行业。

调研数据显示,所有存续3年以上的样本经营主体对2019年、2020年和2022年经营状况评分均值分别为7.51分、6.58分、6.17分,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较 2019年下降了0.93分,在此基础上,2022年又下降了0.41分。

“我们了解到的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最近几年的经营里面受到的共同压力有三个方面。”微众银行We研究负责人孙雯向经济观察网表示,首先是疫情防控带来的短期停业等,对他们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压力;其次是市场的不景气;再次是工资、原材料、租金等成本高起,这三个方面对于它们的经营影响都超过了40%以上。

小型市场主体经营困难,还款能力减弱,已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贷款数据上有所体现。

截至2022年4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18%,远高于商业银行总体1.82%的不良率。多家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疫情反复冲击下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减弱,不良资产规模在攀升,金融机构相应的处置压力有所增加。从大中型银行发行的小微企业不良债权ABS数据看,无论是发行笔数还是发行规模,2022年都远超过2021年。2022年共发行11单,发行规模为25.25亿,超上年发行规模2倍以上。2021年小微不良ABS发行仅为5单,发行规模6.79亿。2022年通过ABS处置小微不良贷款规模约113亿元,较2021年同比大幅上升206%。

中债资信认为,小微不良资产ABS相较往年明显增加,说明随着小微资产规模的增长,不良逐渐暴露,金融机构相应的处置压力有所增加。

融资难有所缓解

小型市场经营主体虽面临经营困难,盈利能力、还款能力减弱等困境,仍表现出足够的韧性。

2019年以来,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仍明显上升。《报告》显示,相比于2019年,2022年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占比提高了29.2%,2022年有资金需求的个体工商户占比也提高了10.4%。与此同样上升的还有市场主体资金需求的金额,2022年,全部样本小微企业平均资金需求为270.8万元,同比增长21.1%,样本个体工商户平均资金需求为47.4万元,同比增长4.5%。

相比小型市场经营主体的“想贷”,能否“贷到”更值得关注。

“想贷,是有资金需求。敢贷,也就是敢于向机构提交贷款申请。”微众银行We研究研究员陈玉婷称,有贷意愿的样本小型市场主体中,67.3%的受访者在2022年在银行机构或互联网平台上申请贷款,其中小微企业敢贷比例更高,达到76.1%,而个体工商户相对保守,也达到50.1%。

“目前我国小型市场主体‘融资难’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报告》显示,申请贷款的受访者中超过92%成功获得了银行或互联网平台贷款。其中,63.1%的样本小微企业成功核出全部额度,31.7%核出部分额度,样本个体工商户这两个比例分别为58.3%和28.9%。

值得注意的是,调研收集的众多贷款产品中,线上申请、无抵押担保贷款是主流。小型市场主体成功获得的贷款中,75%左右(76.3%的小微企业和74%的个体工商户)通过线上申请。在全部贷款产品中,79.4%是无抵押担保贷款,其中,数字银行和互联网平台渠道无抵押贷款比例分别为96.5%和92.3%。

“不同渠道的贷款有其自身特色,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报告》显示,选择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者对于利率较为敏感,超过半数的受访者(65.0%的小微企业和63.6%的个体工商户)将“利率低”列为重要因素。数字银行的用户则对于“随借随还”的需求较高,分别有58.0%的样本小微企业和56.3%的样本个体工商户支持随借随还和自主支付是其选择相应贷款产品的原因,与“操作简单方便”大致相当。同样是“操作简单方便”和“全流程线上申请”,互联网平台的用户对于“无需抵押质押的纯信用贷款”青睐有加。

为何无抵押贷款广受样本小型市场主体欢迎?

“受访者对于房产抵押较为谨慎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抵押房产对应的评估价值往往很高,可以获得融资额度通常远大于经营用款,企业主觉得不必要。另一方面对于有多个股东的小型企业,任何一个股东均不愿意以个人房产抵押给公司担保。”《报告》建议,贷款产品的设计者应明确自身客群定位和偏好,关注“随借随还”“无抵押担保”类的产品设计。普惠金融市场需求空间很大,如何设计出既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又能更好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是问题的关键。

中小银行无抵押担保贷款一定程度上推高小型市场主体贷款的平均利率。受访者各类贷款总平均年利率为7.94%。这远高于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5.35%的利率。

互联网银行提供全流程线上贷款,随借随还,无抵押,无交际,为客户省去了较高的资金闲置成本和交易成本。没有金融科技,做不成普惠金融服务。普对应海量用户,离开科技助力,不可能低成本、高效率地服务如此大规模的客群;惠则要惠及用户,把产品价格和服务费用降下来,这需要金融机构降低获客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资金成本等,也离不开金融科技的降本增效作用。

政策平稳性和可预期性

疫情期间,政府相关部门陆续推出包括税费减免、延缴社保、房租减免、政府现金补贴、贷款还款递延和低息无息贷款在内的各项纾困扶持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报告》调研结果显示,上述纾困扶政策总体上在小微企业的落实情况要优于个体工商户。其中,税费减免落实效果较好,惠及了32.0%的样本小微企业和11.5%的样本个体工商户;其次为延缴社保和房租减免,而房租减免政策的满意度较低,30.1%的样本小微企业和16.0%的样本个体工商户表示该政策效果不理想,这或与部分房产是私人或私营企业所有,并未为租客提供免租优惠有关。

《报告》发现大部分小型市场主体对国家各类的帮扶政策、普惠政策等没有充分了解。政府、金融机构、其他组织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使得小型市场主体逐步形成资金规划意识,则可以大大降低银企矛盾、供需裂痕。

“在眼下我们所处的经济周期中开始对小微经营主体业主群体进行金融能力培训,实为亡羊补牢,旨在为这个经济核心群体树立在更长的各类经济、金融和政策周期中以成熟的金融资源配置技巧成功生存下来的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表示,金融服务提供商只有将自身的战略发展视角代入到小微业主的全周期业务发展视角,在短期商业利益和长期客户基础之间寻求有效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金融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间共生共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当前,监管部门已开始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小微企业。

“我国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又是小微企业。近些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截至去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远高于其他国家,贷款利率也在持续下降。”1月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在进一步做好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基础上,加大对服务行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和保险保障力度。

“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加力支持小微市场主体恢复发展。”2023年1月10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要保持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做好对基建投资、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

“增强政策平稳性和可预期性,有助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低经营成本,优化经营策略。”《报告》认为,近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内外部不利因素增多,叠加2020年以来的疫情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提出挑战。稳定的预期对于经营主体的日常经营尤为重要,预期之外的变化更易打乱经营节奏。另外建议政府继续鼓励小型市场主体持续提升线上化经营能力,拓展多元收入渠道。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