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海投撞上缩招,心态崩溃只在一瞬

郑晨烨2023-02-03 21:17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郑晨烨 除夕前的最后一周,李鑫实习的公司提前放了假,他在微信上同自己的领导提前互祝新年快乐后,买了晚上7点回南宁的机票。

在万米高空上,李鑫的思绪有些凌乱:春节期间,当家中许久未见的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时,若聊及像他这样一个研三学生的近况,肯定避不开“毕业后的打算”这一话题。

而即将毕业的李鑫,还仍未与任何一家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且其实习的单位也屡屡传出缩减HC(人员编制)的“小道”消息,因此,李鑫的领导也不能给他一个转正留任的保证。

想到去年(2022年)至今的求职时光,李鑫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感受:“读了19年书,最后像菜市场没人要的烂菜叶。”

相比起李鑫的焦虑与气馁,在距离南宁几百公里外的陕西西安,姜秀宇也已暂时放弃了找工作的努力,同为研三的他,正在积极备考雅思,并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前往澳大利亚留学。

在兔年春节放假期间,深圳一家能源企业的HR朱江莹惊讶地发现,公司的招聘邮箱每天都能收到100—200份简历,而其所在企业的秋季校园招聘早已结束,且并无开展春季校园招聘的计划。

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平台春节放假期间大学生求职活跃度出现明显上升,求职人数同比增加39.8%,简历投递量同比增加45.2%。

根据2022年11月15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的信息,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海投

每年的三至四月,以及九至十月,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这两段时期也被分别称为“春招、秋招”。

在这一时间段内,海量的高校毕业生会奔波在各类企业宣讲会、双选会的现场,只为给自己觅得迈向社会的最佳起跑点。

在2022年下半年的秋招期间,李鑫就是这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中的一员。“我差不多从去年(2022年)8月份,一些企业开启了校招提前批之后就开始投,当时感觉自己这条件在秋招拿三四个offer(录用信)不是问题。”李鑫表示。

从学历背景来讲,李鑫的条件其实并不算“优秀”,其所就读的高校属于一所“双非”大学,即非985、非211,这让他在求职时面临着许多先天劣势。“很多公司的校招岗位人家写得很明白,985、211高校优先,像我们双非学生的简历,很多连第一轮简历筛选都过不去。”李鑫直言。

由于学历背景方面的竞争力不足,李鑫本硕期间一直在积极参与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以此来为自己的简历加分。“我曾担任过学生干部、有过社团、创青春这样的实践经历,还有过三份实习经历。”李鑫告诉记者。

但直到10月底秋招行将结束之际,李鑫才意识到其辛苦积攒的实习实践经历,似乎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

2022年秋招的三个月当中,李鑫一共向九十多家企业投递了简历,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都发来了笔试链接,但最终进入面试环节的只有不到十家企业。

在这一过程中,李鑫的心态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起初,他投递简历时,还会精挑细选,到网上查询有关企业的评价及发展状况,评估岗位与自身条件的匹配程度,深思熟虑过后才会按下简历投递按钮。

但随着简历“石沉大海”的次数增多,李鑫慢慢变得焦虑起来。

他开始“不管不顾”地海投简历,看到招聘简章后不会再仔细梳理,而是草草扫过两眼,便迫不及待地将简历投递过去,甚至对同一家企业的多个岗位都进行了投递,也不管该岗位是否与其学历背景匹配。“刚一开始我还只投大公司,重点看营销和运营岗,一些可能没太听过或者冷门的行业都直接不关注了,但很多大公司那边简历投过去就直接没动静了,久了之后我一急,也不管那么多了,开始海投,反正投简历也不要钱,多投一份多一次机会,想着最起码先拿到一个offer再说。”李鑫表示。

好在海投的策略还是奏效了,到了9月中下旬,李鑫开始慢慢接到了一些企业的面试通知,他焦躁不安的心情也因此平静了许多。

说起自己面试的经历,李鑫最“深恶痛绝”的便是群面这一形式,只要遭遇到群面这一关,他都会毫无意外地败下阵来。

李鑫表示自己的性格有一些内向,而在这种由陌生的应试者临时拼凑的小组中,他很难找到插话的空间,更别说是成为其中最出彩的“领导”者。

“我参加的群面基本都是神仙打架,这边是某某常春藤的硕士,那边是重点985的高材生,大家坐在一块互相勾心斗角,每次我坐在旁边就像个小透明,除了自我介绍基本没有发言。”李鑫说。

在为数不多的面试经历中,李鑫进展最顺利的一次也就到了四面,其余基本都倒在了一面及二面环节。

远在西安同样念研三的姜秀宇,在2022年的秋招中也面临着就业压力。

与李鑫不同的是,姜秀宇在秋招中拿到了3个offer,但因为对待遇的不满,他把到手的offer又毫不留情地全部回绝了。

2018年,大四的姜秀宇第一次参加了秋招,彼时的他在一所双非高校,读的是矿物资源专业,由于专业对口,姜秀宇很快拿到了国内数家有色、煤矿企业的offer,但他却很快放弃了入职机会,转而开始备战考研。“本科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好,相关工作的待遇都不太好,比较辛苦,所以在家里人的支持下还是选择了考研。”姜秀宇告诉记者。

因为决定来得较为突然,姜秀宇直到第二年才考上了西安一所211院校化学方向的研究生,由此顺利地将自己的学生身份延长了三年。

在研二的时候,姜秀宇曾在西安某化工企业见习了半年,看着“工资又低、每天倒班、累死累活”的企业员工,他又突然开始后悔为何要选择化学这个考研方向。“当时在心里安慰自己,我毕了业应该是研发岗,不会像一线工人那样又辛苦待遇又不太好。”姜秀宇说。

2022年,研三的姜秀宇第二次迎来了自己的秋招时刻。“去年秋招比较顺利,拿到了3个offer,有国企也有大型私企。”他回忆说。

虽然顺利斩获了offer,但在看到具体待遇后,姜秀宇的心彻底“凉”了:“月薪都在8K左右,对于一个硕士确实比较低,并且(录用企业)都没有针对校招学生针对性地培养规划,诸如年假、奖金等福利待遇也不太行。”

再次因为待遇而决定放弃就业机会的姜秀宇,打算继续通过储备知识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眼下他正在积极备考雅思,准备在今年(2023年)上半年前往澳大利亚留学,自认为已经两次选错专业的他,这一次准备考取金融方向的硕士学位。

“我觉得出国读一个金融类专业,回国之后可以到券商做一个化工研究员的工作。”姜秀宇如是介绍他的规划。

与姜秀宇在同一座城市的大四学生秦峰,如今也正做着出国留学的打算。

秋招的时候,秦峰前前后后投出去了一百多份简历,结果到秋招快结束的时候,还是一个offer都没有拿到,他甚至还遇到过一些企业组织的“KPI面”,浪费了其许多感情。

“有些企业的人力有面试指标,其实岗位早就招满了,但还是会通知你去面试走个流程,好完成他们自己的工作指标。”秦峰跟记者抱怨。

缩招

“今年的毕业生也太难了,大过年的还抱着一丝希望来投简历。”兔年春节放假期间,朱江莹将招聘邮箱中每天都能收到的100—200份简历截图发至部门工作群中,并与同事分享说。

根据智联招聘公布的最新数据,该平台春节放假期间大学生求职活跃度出现明显上升,求职人数同比增加 39.8%,简历投递量同比增加45.2%。

与之对应的则是略显冷清的招聘市场,招聘企业数同比下降2.4%,在线职位量同比下降了28.3%。

记者注意到,在就当下校招市场现状走访企业HR的过程中,招聘需求、预算缩减以及招聘效率提升,是受访HR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关键词。

“去年(2022年)秋招受疫情影响,我们很多进校开宣讲招聘会的计划都取消了,将大部分招聘环节转移至了线上,很多学生从参加宣讲到OFFER发放都是在线上完成,我们本以为缺少了线下进校宣讲的环节,招聘效率会大打折扣,结果去年秋招收到的简历能达到往年的两倍。”朱江莹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深圳一家地产央企的HR徐豪则能更为直接地感受到外围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其所在企业在2021年的秋招中,一共从全国录用了超过一千名高校毕业生,而这一数字在2022年则大幅缩水为不到两百名。

招聘需求缩减的同时,招聘要求也在同步提高。

“往年可能双非毕业生的简历我们都会过筛,会面会发offer,但2023届的校招,我们都只要985、211,或者海外QS排名前100的高校毕业的学生。”徐豪说。

“去年(2022年)秋招全走的线上,我们的招聘预算环比减少了70%,但没想到招聘效果会更好。”他进一步向记者表示。

相比起花小钱就已超额完成指标的朱江莹和徐豪,上海一家大型车企的校招HR李倩在去年秋招伊始,则要烦恼得多。

其所在企业近年来的校招需求持续上升,面向全国的2023届高校毕业生,公司定下的招聘指标是1500名。

“秋招招1000、春招招500,但招聘预算从500万缩减到200万。”李倩表示。

面对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规划,李倩刚开始觉得公司领导肯定是“疯了”,才会提出这种要求。“往年我们招聘指标能完成60%—70%就不错了。”

结果到了去年11月总结校招工作时,李倩发现当初定下的1000名学生的招聘目标已经超额完成,连以往比较难招的机械自动化、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岗位都顺利招聘到了合适的毕业生。“根据岗位的不同,我们公司给本科生的待遇在8k-15k之间,研究生的待遇在12k-25k之间,这种薪资,尤其是在技术研发类岗位上不算特别有竞争力,以往学生可能都会去选择更体面、薪水更高、更热门的行业。”李倩指出。“可能确实是没得挑了。”她向记者调侃。

朱江莹亦向记者表示,在企业招聘需求收缩,就业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学生求职时更加求稳,2023届毕业生在发offer后的流失情况,要比往年好上不少。

心态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研究所在《2022年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中指出,在政策干预、疫情冲击、供给攀升等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持续处于低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报告》认为:“从供求变动来看,需求侧在2022年前三季度需求保持平稳,但四季度有所下降;供给侧一二季度由于春招供给人数保持上升趋势,三季度有所回落,四季度受到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毕业生考研等影响,求职人数下降。”

另据智联招聘近期统计数据,2022年千人以上规模企业接收毕业生简历量占比近八成,其中建筑设备安装、银行、快速消费品、汽车制造、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更受毕业生青睐。“在防疫政策优化之后,企业虽受到疫情的影响和冲击,但对于2023年的经营预期比较乐观,多数企业有扩招的预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方面,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进展较慢,值得未来特别关注。”智联招聘公关总监王一新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李倩告诉记者,在其校招的过程中,时常遇到对自身职业生涯毫无规划的学生,在择业时太过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

“以前经常有学生到了面试现场才开始看自己投的是什么岗位,有的学生一听可能薪水不到10K(千)马上就把offer拒了,说自己同专业某某学长在大厂都是那五十万的年薪,还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不好好学习,拿社团、学生干部、一些人资、营销的实习经验当亮点。”李倩说。

在2023年1月13日举办的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曾建议:“增加‘就业见习’规模,优先并重点向‘招工难’的用人单位倾斜;强化毕业生数字技能,构建包括硬能力和软能力在内的人才培养‘能力素质清单’制度;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保障机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和政策评估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采访徐豪时,他曾向记者介绍了一件其在去年(2022年)秋招中印象最深刻的事。“10月底,我们招聘邮箱里收到了一封学生发来的邮件,那个时候我们offer都快发完了,以为是求职邮件,刚好也忙就一直没看。”徐豪说。

大约一周过后,又想起此事的徐豪方才登录招聘邮箱查看了这封邮件,但看完邮件后他顿感不妙。

该邮件是一位在秋招中被淘汰的学生所写:“我感觉自己就是个废物,特别没有用,现在连一个工作都找不到,HR老师您真的觉得我很差劲吗?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能鼓励一下我,求您了!”

有些被邮件内容吓到的徐豪,立马按照邮箱中所留姓名,在简历库中找到了这位学生的简历,令其意想不到的是,该学生的履历异常优秀,“国内TOP2大学的本硕连读,还是学生干部,看起来特别阳光一个男孩。”徐豪说。

随后,他拨通了这名同学的电话,向其表达了歉意与安慰,在电话中,该同学反复向徐豪确认是不是因为自己能力太差才被淘汰了,而徐豪则苦口婆心的规劝说:“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只有合不合适,没有差不差劲,不要因为一份工作不合适就否定自己。”

“没给他发offer绝对不是他不优秀,是去年(2022年)比他优秀的更多,岗位有限那我们肯定择优录取。”在记者问及为何没录用这位同学后,徐豪如是回答。

(应受访者要求,徐豪为化名)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深圳采访部记者
关注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汽车等新产业领域,有线索欢迎联系:zhengchenye@eeo.com.cn,微信:zcy09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