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资本联席董事长Howard Marks:硅谷银行主要错在投资长期债券且投资时机不对,但不担心系统性风险

万敏2023-03-18 14:1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3月18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与橡树资本联席董事长兼联席创始人Howard Marks进行了一场关于全球金融与宏观经济的对话。

白重恩提问,“在2022年的时候,我们经历了股票市场以及固收市场的‘双降’。2022年的这种情况在2023年会重现吗?”

HowardMarks表示,“利率的上升在2022年对资产的价格是非常有害的。2022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差的或者是第二差的年份。看一下股票还有债券整体的表现,比如说6040或者说4060的股票和债券的配置,这可能是在过去整个历史上倒数第二差的状况了。2023年,相信联储会继续加息,直到通胀结束。”

因此,他认为今年会是比较温和的、循序渐进的加息过程,不会有降息。

“今年人们普遍的预期就是会加息一个点,可能会稍微多一些,但是他认为可以暂定为1个点。去年加息是4.5个点,今年是1个点,所以这对于整个资产价格负面的影响会非常大,整个资产的价格会非常的高。如果看一下标普500,市盈率已经到了18%-19%,之前的平均大概是15-16%,所以这是非常高的一个水平了。虽然很高,但还不至于疯狂。”HowardMarks表示,现在正常的一个预期,资产的价格会下降,但不会下降到非常大的幅度。他不认为整个宏观的预期意味着其机构需要完全地打乱现在的这种投资的布局。投资的品类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总体的风险偏好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在回答利率继续上行是否会对于整个银行业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的问题时,Howard Marks表示,他们把太多的鸡蛋都放到了一个篮子里。比如说硅谷银行,存款人有非常多的现金,他们把很多的现金都存到了银行里面,不需要借钱。在硅谷银行里面存款很多,但是需求又很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储户对于现金的投资量就非常大,银行可能会投资于一些比如说像抵押贷款或者其他的产品。通常情况下,如果说仅仅是由于加息,银行不会碰到这么大的麻烦。但是,他们(硅谷银行)有一个主要的错误:银行的管理层投资于非常长期的债券。因为现在整体的债券收益率是在下降的,但是他们投资的债券的期限非常地长,而且投资的时机也不对。在2020年还有2021年,在美联储刚刚开始快速加息之前,他们投了这些长期的债券。

HowardMarks说,“因此,看上去这样的资产负债表是比较安全的,很多都是投资于抵押贷款,还有长期的债券等等。而随着利率的上行,硅谷银行开始承压,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他们整个债券的投资。硅谷银行的这些客户,听到传闻之后很快就相互传播,大家就开始挤兑。任何一个银行都没有办法在突然之间有这么多的现金来应对这样的挤兑,所以他们必须要把他们的债权都卖出去。这种传闻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变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我刚才所描述的这样一种情境,也是向大家展示出,在硅谷银行这并不是非常常见的一个案例。我并不认为会因为硅谷银行的事件引起一系列的涟漪效应或者说产生系统性的影响。”Howard Marks表示,现在问题少于此前的金融危机,央行(美联储)又能够更强有力地控制这些问题,所以不担心系统性的风险。

在对话中,Howard Marks提出问题:中国的家庭不到40%的财富是分配到金融市场,60%的财富是分配到房地产、车等等,而相比在美国家庭70%以上财富是分配到金融领域,不到25%的资产是投资于房地产等实体资产。这是每个国家处于增长周期不同而导致的吗?中国的家庭将来在金融产品方面的投资会出现快速的增长吗?

白重恩回答,他相信在中国的家庭未来整体金融投资占投资组合的占比会上升,但不确定是否会是快速的上升、还是逐步的上升,但总体是要上升的。原因在于,首先中美两国的金融体系很不一样,美国更多是市场为主导的,中国更多是金融的中介机构扮演主要的角色。另外一个原因,中国的投资人仍然还在逐步地变得更加成熟,金融资产的投资尽管已经有十多年了,但人们还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一个较新的事物。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在尽非常大的努力来进行投资者教育,希望能够以更加长期的视角来进行投资决策。

“我们希望能够进行基金投资,而不是个股的投资,所以我们也看到在中国的基金行业过去几年发展非常地迅速,我也相信这样的趋势在未来仍然会继续,这也会帮助中国的家庭来持有更多的金融资产。同时,中国的金融监管也变得更友好,尤其是对于小型投资者和投资散户来说都是如此,这样他们也可以对于金融产品的安全性有更多的信心和信任,这样他们才能够增加在整体投资中金融资产占比。”白重恩表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记者 关注包括但不限于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理财相关领域。探索金融新闻新的写作方式。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m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