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汁的序言——从史蒂芬·金、海明威到房龙

苏宁2023-03-27 16:17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苏宁/文

在尼罗河的游船上,来自华盛顿的有钱的寡妇范斯凯勒夫人请比利时大侦探波罗给她讲“多汁”的故事,波罗一时不解英语“多汁”(juicy)的意思。范斯凯勒夫人解释说“杀人多点儿的。”其实就是说好听点儿的,再说俗点儿就是料多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原著改编的同名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当中,“多汁”这个词的用法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每次看到这里我就饿了,总是把多汁想象成烤肉上的浇汁。浇汁对于烤肉的作用,就像序言对于正文。

同行写同行

开胃的浇汁,制作功力甚至高于烤肉。

比如美国恐怖小说大王史蒂芬·金的短篇集《夜班》(后译作《守夜》),写序的就是恐怖小说的老王——约翰·D.麦克唐纳。《夜班》1977年出版,麦克唐纳早在1972年就获得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而史蒂芬·金在《夜班》出版30年后的2007年才获得该协会授予的同一称号。麦克唐纳没有一开篇就夸赞比自己小31岁的金,而是先讲段子。难怪金称赞麦克唐纳是最了不起的艺人呢。

麦克唐纳写道,最近在聚会上总是碰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人对他说自己也很想当作家,他听烦了这类废话之后终于不能忍,回敬“哎呀是吗,我其实特想当脑外科大夫。”他认为,学习写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真写,没有捷径。然后就开始夸金,但也不一直夸,夸两句就转到自己的写作心路大谈特谈,“一旦掌握方法,就可以写任何题材”,他就差直接说“我就这样成为大师了”。紧接着回到正题,说史蒂芬·金正是一位不局限于任何题材的作家——这不还是夸他自己嘛。再介绍一两句金的短篇集,然后又忍不住自夸起来,他说好作家不是为了取悦读者写作,而是为了取悦自己,金和他本人都是这样的作家。这就已经快写到序言的结尾了,我以为他怎么也该再多夸金两句了,没想到他继续把金和自己一起夸:“真是无巧不成书啊,我写这篇序言时,金的新书《闪灵》和我的新书《私人公寓》同时列入畅销书榜呢。”

这篇序言后面是史蒂芬·金的自序。不知这两篇序言写作的先后。金的自序可不是浇汁,而是一份头盘了,长达19页,甚至比正文中有的短篇还多8页。自序一开始就表现了麦克唐纳所夸赞的“词欲”(word-lust),将读者带入写作恐怖小说的情境,之后是漫长的写作心得,其中也表达了对前辈的尊崇,提到三位恐怖小说大师,包括麦克唐纳。

wKgJ8lrkWZuxaJzpAAMtiKCT7xw076

《守夜》
[美] 斯蒂芬·金 /著
邹亚 /译
博集天卷 |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年1月


儿子写父亲

序言作者与作品作者的关系,有时候会使序言成为有独特价值的浓厚浇汁,可以单独品味。比如海明威的儿子帕特里克为其身后才发表的小说《曙光示真》写序。这篇序言信息量很大。首先,其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值得读者再去挖掘资料,以增加阅读的收益。其次,帕特里克以素描手法——在我看来是很幽默地——简略回顾了他少年时无意中撞见后妈和海明威按照手册指导行房的尴尬事。他说,这陈芝麻烂谷子的事,56年了都没想起来,编这本小说时却突然在脑海中重生了,因为海明威在小说中将那位后妈描绘成模仿大师。“模仿大师啊……”他又着重感叹了一下。

对于白人在非洲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的后妈,帕特里克下笔并不客气,但是最后说到这本小说和他们父子的关系,帕特里克表达了极深的感情。他将海明威这本无题的手稿比拟成北美传说中的灰熊幼崽,传说灰熊幼崽生下来无形,必须母熊不断地舔才能成形。他写道,只有海明威才能把手稿舔成彪悍的灰熊,他现在编辑出来的这本书,只能算是孩子的玩具熊。

序的最后是祷词。我是在一个夏天的傍晚第一次读这篇序的,附近有一棵合欢树,花香随风飘来。我仰头盯着天上的彩云,许久,眼泪才没有流下来。

u=3391739649,2129212091&fm=224&app=112&f=JPEG

《曙光示真》
[美]海明威 /著
金雯 杨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8月

内行写外行

有些怪异的序言也会让人洒泪,如今天常说的笑cry。比如荷裔美国著名作家房龙讨伐希特勒的长篇檄文《我们的奋斗》发表70年,三联书店将其独印一册,并请学者赵一凡写了一篇《房龙小引》作序。赵一凡劈头就写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成归来竟没有听说过房龙,用4页尽写房龙这个富二代在美国正经学术界根本不入流,后面2页半略写房龙的宽容说和本书的大意。最后他表示:借房龙的宽容说,出于帮助中国读者多读书的目的,也就乐意写一篇序吧,并对房龙的宽容说也表示赞同的意思。

赵一凡的意思是想让中国读者在房龙热之余认清房龙在美国文化领域的定位,不过是个畅销书作家嘛。这样一篇凑在房龙自序的前面,倒也十分有趣,三联书店赢了:宽容!允许有批评正主的强音并行。

s29489474

《宽容》
[美] 房龙 /著
胡允桓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年6月

房龙的自序却是值得也介绍一下的,他1938年写此长篇檄文之时,欧美尚有很多人认不清希特勒的危险性。在自序中,房龙对一些美国人的糊涂痛心疾首,他说,如果一个国家对它自己的命运丧失了兴趣,那它就气数将尽了,他将美国看作合乎人道的社会的最后一线希望,警告美国人坦克炮塔已经伸向了大西洋彼岸。一年后,以希特勒为魔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房龙的自序才是这本小册子的浇汁,赵一凡的小引,算是解腻的柠檬角吧,挤一挤,有点儿维生素丰富的酸汁。这本小册子很薄,却是我读过的最多汁的时政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