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同比下滑近四成 走过艰难的2022 中国人寿2023年的仗怎么打?

姜鑫2023-03-30 21:1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2022年极不平凡。”这是在3月30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董事长白涛介绍业绩时开场的第一句话。

诚然,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人身险业仍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期,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作为寿险行业的头部企业,中国人寿对此似乎有着更深入的“感触”。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寿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0.82亿元,同比下降36.8%;实现保费收入6151.90亿元,同比下滑5%,但规模居行业首位;一年新业务价值360亿元,同比下滑19.6%。

面对复杂环境下的成绩单,白涛用“四稳一进”来概括中国人寿2022年的经营情况,即贡献稳、发展稳、地位稳、安全稳以及改革进。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寿新单保费为1847.67亿元,同比上升5.1%;公司总资产、投资资产双双突破5万亿元,其中总资产达5.25万亿元,投资资产达5.06万亿元。

中国人寿的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白涛看来,行业复苏加快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恢复正常状态,消除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券商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中,多数研报都对中国人寿给出了买入和增持评级,这或许意味着保险行业发展或将迎来新的变化,而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保险指数已经累计上涨了40%。

“我职业生涯中较为艰难的一年”

“2022年很难,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比较难的一年”,谈及2022年的发展,白涛如是感慨,“以前年份是负债端困难的时候,资产端还可以,资产端难的时候负债端恰恰又上升。去年不然,去年是两端承压,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在白涛看来,2022年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行业保费的增长速度处在历史上的低位。1980年到现在40多年来,行业保费绝大部分年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去年增速是2.8%,处在较低的水平;其次,行业新单价值率处在低位。不管是价值的规模,还是价值率从最近三年来的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来看都处于下降的趋势。第三,投资收益情况(不乐观)。去年十年国债期的收益率2.8%,处在历史低位,基于此,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也是处在较低水平,行业平均投资收益仅为3.76%。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寿险业务总保费4856.42亿元,同比增长0.9%,其中首年业务1052.9亿元,同比下滑21.2%;续期业务3803.5亿元,同比下滑3.6%;健康险业务总保费为1153.29亿元,同比下滑4.4%;意外险业务总保费为142.19亿元,同比下滑13.3%。2022年,人身险业深度调整仍在持续,发展整体承压。

分渠道来看,中国人寿个险板块总保费为4924.39 亿元,同比下降3.3% ,其中,续期保费为3928.49亿元,同比下降3.7%。首年期交保费为815.08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为417.96亿元,同比增长0.5%。2022年,个险板块一年新业务价值为333.33亿元,同比下降22.4%,首年年化保费口径新业务价值率为33.0%,同比下降9.2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底,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为66.8万人,其中,营销队伍规模为43.0万人,收展队伍规模为23.8万人。

个险负增长的同时,银保渠道保费带动了中国人寿业绩的增长。报告期内,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总保费达634.15亿元,同比增长28.6%。首年期交保费为148.79亿元,同比下降7.6%;趸交保费119.4亿元,而去年同期仅为1300万元。

祭出“八大工程”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保险指数已经累计上涨40%以上,这或许意味着保险行业的发展态势将发生改变。其实,就在今年前三个月,行业复苏已经开始出现。

白涛表示,社会生产活动恢复正常状态,消除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这些年,保险行业转型加快,保险公司加快以客户为中心建设,例如在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养老服务的管理方面延伸速度很快;行业数字化转型速度也在加快,疫情倒逼数字化的转型加快。此外,销售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转型效果明显,虽然销售队伍总量减少,但销售队伍中的核心骨干和基本人均产能稳定,为行业的回升奠定了基础。此外,银保渠道贡献度在提高。

也正因为此,白涛直呼,“我对未来人身险市场充满信心,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也对2023年及以后中国人寿的业绩增长充满信心,根据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未来保险需求会有较大上升,尤其是对于寿险的需求,而保险需求需要保险公司来提供。”

展望2023年,白涛表示,公司高质量发展面临三大重要机遇期:一是,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二是,寿险业结构性增长的加速期;三是,中国人寿综合优势加速转化的红利期。

中国人寿总裁赵鹏则在业绩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公司近两年的重点工作。他表示,公司2023年确定了18字经营策略——稳增长、重价值、优结构、强队伍、推改革、防护性。“我们的内部逻辑还是非常清晰的,一是通过新单业务增长来实现总保费的稳定增长,再就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从目前看来执行效果是比较好的。”

如何通过改革提升发展动力,拓宽发展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赵鹏表示,中国人寿提出了八大工程,八大工程与鼎新工程是一脉相承的,2019年的“鼎新工程”重点是在于组织架构的调整、经营模式的变革,通过三年多时间的改革,“鼎新工程”改革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效,在未来我们要抢抓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八大工程”,加大在重点领域的改革和推进。

据了解,八大工程以“党建引领筑基工程”为统领,以“人才建设固本工程”为支撑,以“销售渠道强体工程”“综合营销聚力工程”“客户经营金山工程”“政企合作民心工程”“健康养老生态工程”为主体,以“金融科技数字化工程”为基础,深入实施基础再造和难点攻关,积极瞄准新客群、新模式、新能力,全面升级公司发展动能,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谈及“健康养老生态工程”中的养老领域业务计划时,赵鹏表示,今年将亲自挂帅,推进健康养老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大健康大养老,更好地吸引和服务客户。“公司前期调研发现,客户特别是高净值客户,对健康和服务的需求非常巨大。”

未来在养老方面的布局,中国人寿将以城市中心区域的养老公寓或者机构养老为主,以此前已布局的郊区机构养老(包括天津、苏州、三亚等地已经布局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辅,形成“一主多辅”的大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希望通过一两年的时间,在20-30个中心城市形成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权益方面重点做“三维组合”

2022年,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1877.51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3.94%。考虑当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92%,这一成绩单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投资资产达50649.8亿元,较2021年底增长7.4%。主要投资品种中债券配置比例由2021年底的48.20%提升至48.54%,定期存款配置比例由2021年底的11.23%变化至9.59%,债权型金融产品配置比例由2021年底的9.41%变化至8.98%,股票和基金(不包含货币市场基金)配置比例由2021年底的8.75%提升至11.34%。

谈及2022年投资业绩以及2023年展望,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表示,我们今年开局的优势在于,在2022年市场下跌的低位开展了中长期布局,为今年的中长期收益做好了储备。

展望2023年,刘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出复苏的态势,企业盈利和融资需求在逐渐改善,市场的风险偏好在回升。在中国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宏观政策推动下,预计利率中枢会小幅上行,股市也存在结构性机会。2023年依然会坚持资产负债匹配的基础上,根据长期投资者的定位做好长期投资、稳健投资,同时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对于2023年具体的品种配置,刘晖表示,会进一步根据市场情况做好相关的配置,首先是在固收方面,将做强固收底仓,重点是提升票息收益和资产久期。如果利率中枢会小幅上行,将把握利率高位,对于长久期、低风险的利率债会应配尽配,同时竞争性地去配置信用类品种,持续巩固基础配置。

第二,在权益投资方面将做稳权益投资,统筹好收益增强和波动管理。今年重点是控制总体风险敞口,更加注重中长期的配置,同时发挥好投资管理人的差异化布局,在权益内部会设置均衡化的配置。今年比较大的一个特点是会在权益方面重点做“三维组合”:一是交易盘股票;二是偏股型基金;三是高股息股票。通过“三维组合”,特别是将加配高股息股票,提升整个收益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降低波动性,增加安全垫。

第三,关于另类投资方面。将做优另类投资品种,增加多元化、分散化的配置,特别是会加大期间有稳定现金流的另类投资品种的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让组合更有韧性。

刘晖称,“当前,国家也非常鼓励另类投资,特别是公募REITs的推出,所以2023年我们也会继续创新Pre-REITs产品以及‘固收+’产品,通过这样一些产品布局优质资产和优势赛道,特别是增加相关性比较低,能够抵御波动、穿越周期的实物资产。在刘晖看来,这些实物资产生逢其时,赶上今年公募REITs一直在扩募、扩品种,当前消费类的基础设施也列入了公募REITs的范围。”

刘晖还谈及了港股的投资。在她看来,经过连续两年的大幅下跌,目前港股估值偏低。在中国经济复苏支撑下,企业的基本面向好,随着市场信心的恢复,港股吸引力提升,将持续通过港股通等手段来丰富港股配置,特别是一些高股息股票的配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