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成都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展开讨论

宋馥李2023-04-27 09:1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馥李  4月26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市举行。

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践”为主题,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以“绿色低碳引领城市转型发展”为主题,两个论坛旨在全面展示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更为创新、完善和可行的探索路径。这是两个论坛首次基于共同主题将开幕式合并举办。

与会者共同认为,公园城市的建设要充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归宿体现在空间布局、社会治理、环境营造、生态建设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选择上。

此次论坛累计发布了多项成果,全面展示了成都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做法。中共成都市委常委、成都市常务副市长刘筱柳介绍了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发布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报告(2022年)》,分享公园城市建设的“成都经验”;联合国人居署发布《未来城市顾问展望》;能源基金会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合发布《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案例研究》。

城市生态是个世界问题

世界经济论坛的执行董事、自然与气候中心全球总监梁锦慧用视频方式做了主旨演讲。梁锦慧谈到,今天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这一比例会继续增加,到2025年75%的人口会居住在城市,超过60%的城市增加的人口在接下来的30年当中会发生在亚洲,尤其在印度以及中国。

梁锦慧认为,城市的发展给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许多社会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带来挑战。城市在发展交通、建设、能源以及垃圾管理方面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排放,这威胁着脆弱的社区以及城市生态系统,会增加对于人、资产、经济的威胁,尤其是那些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的地方。

全球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压力,让公园城市的探索更具有了世界性的现实意义。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用六组“强弱”关系,来评价成都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优劣势。这六组“强弱”关系具体指的是强规模红利、弱边际效益;强中心集聚、弱外围辐射;强产业基础、弱创新转化;强外部植入、弱内生动力;强区位枢纽、弱组织配置;强历史文化、弱传承弘扬。

以“强规模红利、弱边际效益”为例,高国力认为,成都近几年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快速增长,从规模总量来看成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市,在全国排比也是明显上升。但传统生产要素对下一步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在明显减弱,成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低于全国平均值的,人均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仅为北京的30%左右、重庆的56.9%和深圳的75.8%,这个信号为成都下一步如何更好处理规模和边际增长的关系提出一个新的课题。

_XST3121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在做主题分享

高国力针对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给出了具体建议。比如,巧借外力、苦练内功,共建国家创新发展驱动增长极拓展空间、建圈筑群,打造国家协调发展示范区;协同治理、创新示范,建设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转型提质、协同联动,建设国家内陆高水平开放型的经济发展引领区;均衡普惠、品质提升,建设彰显巴蜀自然和文化魅力的特色首选地。

城市绿道取得了什么效益?

为总结推广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模式,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了《成都天府绿道白皮书》并在论坛上发布,这是国内首部以绿道为主题的白皮书。

建设城市绿道,成都是国内的先行者。从2017年9月开始启动环城生态圈建设,成都市已经建设各类绿道650公里,其中整体联通全环闭合的100公里一级绿道,及沿线78座桥,一桥一景全部贯通,建成了悦动彩林、萌宠乐园以及熊猫基地新区等特色园区19个,保护并合理种植各类乔木24万株,累计生态修复面积5.8万亩,植被碳储备量均值达到每公顷117.25吨,环城生态区成为成都亮丽的生态名片。

据《成都天府绿道白皮书》,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

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瑛在论坛上谈到,根据分析数据,成都环城生态区与周围两公里区域相比,环城生态区地表温度平均降温2.71摄氏度,在高温天超过30度的时候平均降温1.72度,夏季植被吸热折算电量约123.4亿千瓦。

大规模的城市绿道建设,也逐步培养了成都市民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取向。2022年,成都市骑行人数约1304万人次,骑行总里程约6522万公里,减少碳排放量量3200余吨。市民健康指数总体提升,同步缓解了公共卫生资源的压力。

未来的公园社区怎么建?

在论坛闭幕式上,成都市委副书记陈彦夫还发布了《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导则及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规划导则》)。

陈彦夫谈到,建设未来公园社区,是成都推进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进行的一次有益的创新探索,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细胞工程和足迹工程。《规划导则》明确了未来公园社区的战略价值、内涵特征和营造策略,将未来公园社区分为城镇、产业、乡村三大类型和兴建、更新两种方式,提出打造生态融合、创新创业、休闲消费、建筑空间、健康医养、人文教育、绿色生活、智慧应用、共建共治共享九大场景,对未来公园社区目标定位、核心功能、建设主体和精品点位设计提供了规划指引。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导则的补充,充分借鉴吸纳了相关国家部委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研究成果和具体指标,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三大纬度,将规划导则的理念、思路、路径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化的24个重点方向和60项具体指标,为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提供实操指南和具体标准。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