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视光眼科总经理于泓:未来5年近视手术市场年均增速预计10%-15%

张英2023-05-10 15:2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英“未来5年,屈光手术市场仍可能保持10%-15%的年增速,与过去5年增速持平。”5月8日,茗视光眼科总经理于泓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说,今年屈光手术业务的实际数据也显示增速平稳,市场并未因疫情防控策略转换而出现明显反弹。

屈光手术市场是眼科领域不可忽视的细分赛道,涌现出多家以此为主业的民营眼科上市公司。据爱尔眼科(300015.SZ)、普瑞眼科(301239.SZ)、华厦眼科(301267.SZ)2022年财报显示,屈光手术业务是收入比重最大的业务板块,占公司总营收比例均在30%以上,其中普瑞眼科屈光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达到56.26%。

近期,用于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上市申请获受理,成为眼科领域热门事件,部分投资人士也在观望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未来上市后对屈光手术市场带来的影响。对此于泓表示,相关产品上市有利于扩大眼科药品市场,但对青少年长大后是否选择屈光手术影响不大,同类产品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已使用多年,总体近视人口规模目前没有出现明显改变。

于泓所在的茗视光是一家专注于屈光手术的民营眼科医疗机构,在北京市内,它每年的屈光手术量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处于第一梯队,有多位公立医院专家选择在此多点执业。履职茗视光前,于泓曾在北京同仁医院工作了近十年,对中国屈光手术市场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有着长期观察。

他认为,屈光手术对设备的依赖性、手术安全有效性等特点使得民营机构能够在此赛道快速起步,但同时,这也是一门需要投入重资产的生意,进入门槛并不低。茗视光的市场竞争策略是站在“技术制高点”,以技术而非营销引领行业发展。

对话:

经济观察网:今年是中国近视激光手术30年,以从业者角度看,这30年来行业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于泓:第一个重要变化是,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参与到市场中。前10年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民营机构很少,而现在民营机构数量非常多,出现了连锁机构,同时也出现了像茗视光这样专门做近视手术的机构,而且民营医院的手术量可能总体上已经超过了公立医院。

第二,近视手术的相关技术一直在迭代更新,整体趋向更加精准、更加个性化、更加安全。这里面包括了设备的迭代,飞秒、全飞秒激光设备及千频准分子激光设备的出现都对行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从市场需求角度看,越来越多的人对近视手术有了认知,对手术效果和安全性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而随着经济发展,也有更多人负担得起手术价格。90年代做屈光手术需要8000元,相当于工薪阶层一年的工资,现在20000元,对应收入来说更多人具备支付能力了。

经济观察网:在屈光手术市场,为什么这么多民营机构参与?

于泓:近视手术在眼科里属于技术成熟、效果有效、安全性高的手术,且对设备的依赖性相比于其他专科更强一些,医生资源可以通过多点执业解决,所以民营医院操作起来更容易。

同时,手术时间短,医生一个半天可以做几十台手术,民营医院不需要太多专家就可以起步。

其实,像我们这样专门做近视手术的机构在日本、新加坡等国际上有很多。

经济观察网:上市公司的财报显示,即使在去年新冠疫情下,屈光手术的增速相比于其他业务来说也是最快的,你认为未来屈光手术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哪些特点?

于泓:屈光手术是一个非医保项目,属于消费型医疗。所谓消费型医疗有一个很大特点,如果大家认可医疗项目的效果,同时接受价格的情况下,有潜在需求的人就变成了现实需求者,所以消费人数就会不断增加。中国近视人群基数足够大,全中国7亿近视人口,适合近视手术的人有3.5亿-4亿。所以,未来这个市场会越来越大。

根据我们自身业务增长情况,结合对同行业务的了解来看,我判断,未来整个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可能会在10%-15%左右,与过去5年增速差不多。

经过新冠疫情后,很多人更希望及时享受生活的美好,消费型医疗的需求会增长,但同时也要看到经过三年疫情,很多人的收入确实下降了,消费力下降了。

从今年我们的业务增长情况看,没有出现市场预期中的明显反弹,其实与2021年的增速差不多。

经济观察网:茗视光在行业内的定位是怎样的?

于泓:我们的定位是打造技术方面的专业品牌,站在近视手术行业的“技术制高点”上,不刻意追求手术量,在技术安全性、精准度、个性化的前沿方向做探索,起到引领作用。

我们的设备在全国眼科机构中应该是最先进的,甚至可能从全世界来看也属于最先进的。比如我们2019年就购买了千频准分子激光设备,是北京市第一台。我们购买的瑞士Z8飞秒激光是全国首台。

我们更新设备的速度快于同行,短至四五年,最长七八年就会更新掉,而实际上一台设备使用寿命可达到十多年。

近视激光手术设备全部来自于进口,不同厂家争相研发新技术,同一厂家也在不断推出新型号,同一厂家同一型号的设备使用年限不一样其性能也有差别,所以,我们也借助设备的更新来保持技术领先。

经济观察网:为什么设备领先很重要?

于泓:眼科查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备,越先进的设备越可以精准地呈现相关数据,对于诊断至关重要。眼科检查设备大都是光学类的,一检查就能获得客观数据,数字化程度很高,报告直观地呈现出眼球结构相关部位数据。

所以说眼科是一个重资产医疗机构,眼科的检测设备种类繁多,要打造一个强大的专科,必须要把各类设备采购齐全。许多医院的眼科之所以不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设备采购不齐全,医生无法全面、准确判断,需要到上一级医院去检查。

检查类设备我们现在一共有十几类,60多台,其中标配型的设备占2/3,更前沿的设备占1/3。我们的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更多,比如同一类眼底照相设备我们就采购了德国蔡司、英国欧堡、日本尼德克三大品牌,不同品牌进行校验。

各品牌的设备各有其优势,就好比宝马和奔驰各有特点,不同的患者适合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医生偏好的品牌也不一样。

我们的先进设备也是吸引公立医院医生到这里来多点执业的优势,这些设备也启发这些医生做学术研究。

经济观察网:进入后疫情时代,今年茗视光有哪些发展规划?

于泓:我们今年刚新开了一个院区——北京建国门院区,今年主要是希望实现新院区的平稳运营,不追求手术量,先打造好品牌满意度。

业务板块方面,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业务上我们增加了资源投入,今年新增了医生,同时我们扩展了场地,改善了就诊环境和服务流程,希望给儿童青少年更好的就诊体验。不过,今年在建国门开业后,暂时没有新开近视防控点的计划。

青少年近视防控业务目前每年的客流量大概在3000人左右,但收益并不高。它与屈光手术不同,近视防控要求客人多次复查,客户群体主要是上学的学生,学生只有周末有时间集中来。这样各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数量也会较多;场地使用上,每周7天空闲5天。

经济观察网:近期专家提到早期近视手术的并发症问题,现在这样的并发症还存在吗?

于泓:其实近视手术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并发症减少、安全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以前是用刀,需要靠气压控制,可能出现误差,但2008年后飞秒激光技术在中国全面普及,更加精准了,到现在并发症已经非常少见了。

实际上,屈光手术的并发症主要是三类,感染、眼睛干、夜晚视力下降。感染只要发现及时,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干眼现在也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夜视问题一般3-6个月内就会逐步恢复。也就是说,并没有严重到不可控的并发症。

经济观察网:目前的近视手术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吗?

于泓:现在有一个与近视手术相关的疾病,虽然出现几率很小但存在,就是圆锥角膜。因为圆锥角膜的患者在做近视激光手术后会出现膨隆,最差的情况会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

针对这种风险,做手术之前要尽量筛掉圆锥角膜的潜在风险,我们有很多这样的筛查设备来提前发现圆锥角膜,这样的情况不建议做近视激光,换做晶体植入或其他方式。

为了把近视手术这件事做好,我们对圆锥角膜进行了八年的研究,对圆锥角膜的检查和治疗也形成特色,每年接待了很多从全国各地来的已确诊需治疗和怀疑是圆锥角膜不敢做近视手术的患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医疗、公共卫生等大健康领域,报道医疗创新与科技、健康管理与照护、公共卫生事件等。新闻线索请联系邮箱:zhangy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