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新赛点:从百亿工厂到巨头加码,发生了什么

陈白2023-05-12 17:49

经济观察报记者 陈白/文

从2022年11月项目破土动工,到今年4月,不过是短短5个月时间,海辰储能在重庆市铜梁区总投资百亿的基地项目一期一阶段单体主体架构工程就宣布正式完成封顶。

这是海辰储能继在厦门建设规划年产能45GWh的生产线之外,在西南制造中心的新工厂,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单体产能最大的储能电池工厂。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项目于2022年5月签约落户铜梁,总投资130亿元,用地面积1200亩,建设56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和22GWh储能模组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是落户重庆的首个锂电化学储能整装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11月开工建设,2023年4月,项目一期一阶段单体主体架构施工完成。

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海辰储能重庆电池工厂负责人叶蓁表示,海辰储能将打造集“智慧工厂、零碳工厂、花园工厂”为一体的新型工厂,新产线是指在过往三代产线的经验积累下,通过工艺和设备的大幅升级,铸造“第四代高效率锂电智能制造产线”,产线效率提速30%、自动化水平提升26%、制造成本降低25%;新产品则是通过技术迭代推出“海辰储能320Ah新一代电力储能专用电池”,具备高能量、高兼容、高收益等特性,有效解决行业技术痛点。

海辰储能的加速度只是2023年的全球储能竞速缩影。自2022年被认为是新型储能元年以来,2023年,储能行业再度迎来了新的赛点时刻。

就在海辰重庆铜梁工厂揭幕的前一周,特斯拉宣布在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计划用于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这一消息再度引爆二级市场。

而在储能领域最新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跨界竞速者,是全球消费电子巨头戴森。5月3日,戴森宣布将在新加坡建设一家新工厂,生产具有专利技术的戴森储能电池,据介绍,戴森的新工厂占地面积相当于53个篮球场,这是戴森有史以来在先进制造领域的最重大投资,预计将于2025年全面投入运营。

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此前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说,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全球储能市场爆发的元年,而2023年到2025年将是储能发展的陡坡阶段,这也将是储能企业排位赛的关键节点。

技术路线

储能并非是一个全新的赛道。

在此之前,市场上主流的技术路线之一是抽水蓄能,抽水蓄能由于其具备技术成熟、容量大等优势,是目前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但由于其建设周期长、不利于生态环境、地理资源有限等因素,不能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储能需求,需要发展新型储能技术。

不同储能技术由于功率、放电时间等参数不同,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最优技术路线。在技术路径上,新型储能主要分为电、热和氢储能等。根据EESA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电力储能(新型)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8.8GW/101.0GWh,在新型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约占91.2%的装机量,发展势头最为迅猛。

此外,业内普遍认为,未来钠电可成为锂电的重要补充。据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锂资源虽然产量大,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南美锂三角国家。与锂资源相比,钠资源储量大且分布广泛,同时拥有成本优势。

海辰储能董事、研究院负责人易梓琦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辰同样也在进行钠电池的研发推进。但目前来看,钠电池无论是从成本还是技术成熟度上来看,较锂电商业化应用都还具有相当的距离。

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双碳目标的落地有直接关系。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连续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对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上述《方案》提出“市场主导、有序发展”原则,明确了新型储能独立市场地位,并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往,新型储能主要作为火电厂的辅助设施参与调频;在明确独立市场地位后,可以独立参与并网调度、交易结算等,尤其是电价相关政策的出台,将加快新型储能的市场化步伐。

今年2月召开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型储能行业宏观引导,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已经成为产业政策引导的方向。

但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政策的真正拐点事实上可以追溯到2021年。国家能源局2021年8月发文提出,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地方政策一般按照装机规模的5%至20%比例,要求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在政策刺激下,储能市场实现爆发性增长。

 

资本竞速

从政策到市场的利好,使得储能赛道正在快速批量制造独角兽。

自2019年成立以来,海辰储能就以惊人的速度突进,据行业研究机构高工产研(GGII)调研报告,在2022年电池出货量达2GWh及以上水平的储能电池企业中,海辰储能在中国电力储能电池交付项目数量、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增速上位居首位。

2022年10月,海辰储能完成超20亿元的B轮融资,背后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投资军团,包含了农银国际、建信股权、经纬创投、峰和资本、日初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储能投资领域最新一笔大额融资就在今年4月。据投资界报道,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超10亿元B轮融资。去年9月,深圳用户侧储能公司德兰明海完成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0亿美金级别。更早一些,远景能源陆续斩获超10亿美元Pre-A轮融资和2.1亿美元A轮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国内储能赛道共完成31起融资,2022年为65起,2023年一季度已经完成了14起,融资数量增速迅猛。

2022年以来,已有近30多家企业跨界,跨界选手涵盖教育、纺织、互联网、游戏、珠宝、家电、食品等行业。前有华为大手笔加入,一口气签订土耳其2000MWh储能系统;后有家电领域美的集团高调推出多款储能热管理产品。

在资本市场,更是有从食品等领域而来的“跨界选手”如南方黑芝麻等,试图布局这一热门板块。上市公司龙头企业的财报也显示了储能行业的获益前景。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储能产业链企业净利润增长更是不断提速。根据机构统计显示,从已披露业绩的46家储能产业链企业来看,净利润增速超过100%的企业数量占据60%,上市公司正畅享全球储能增长的盛宴。

储能可以分为大型储能与户用储能两大类别,其中大型储能主要指MWh(兆瓦时)级别以上的集装箱式系统,to B端属性较强; 而户用储能主要为5-20kWh的小型电池系统,to C端属性较强。

东吴证券认为,中美欧三大市场齐爆发,储能迎来黄金发展期。得益于中美大储和欧洲户储的爆发,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全球储能容量需求分别为120/402GWh,2023年同增134%,2022-2025年CAGR为98.8%,考虑到装机和出货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因此出货端预计2023/2025年分别为255/709GWh,2023年同增103%。华宝证券报告显示,预计2023年国内储能需求达到15GW/31.9GWh,同比增长146.3%/166.6%,其中大储需求为13.3GW/28.5GWh,同比增长144.6%/165.7%。

但是,储能并非一个低门槛行业。

首先的门槛是安全问题。新型储能模块、电池柜等方面的安全标准、风险评估流程目前并没有统一规范。其次,巨大的资金规模投入以及产线布局也直接意味着许多玩家并无法真正意义上投身这一超级赛道。

此外,技术门槛也普遍被认为是突围的关键。当前业内的共识是,降成本是开启新型储能产业宝藏的关键钥匙。我国电网基础较完善,可以实现全国统一调度电力,然而便捷的电力输送通道导致储能利用率依然不高,成为阻碍储能发展的间接因素。另一方面,储能成本仍高于火电等传统项目,通过技术成熟来降本增效尚需一段时间。而且,储能标准不统一与电价机制不完善也是储能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这使得国家一直未能出台统一的补贴标准。

海辰储能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称,储能的护城河主要集中在专利技术的壁垒上,在很多储能电池生产的关键环节,我们都能够通过专利技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商业评论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