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管理缺口

王贤青2023-05-18 08:55

2022年早已步入历史的长河,但这一年刻在我记忆深处的,除了奥米克戎疫情和俄乌战争,还有一个词叫“增长负缺口”。

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我们北大国发院2022年4月的一次研讨会上,讨论的是如果奥米克戎疫情过于凶猛或防控过严,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团队给出的结论是GDP比预期增长要低2-3%,这少增长的2%-3%就会形成一个增长的负缺口。如果以2021年底的GDP总量115万亿元粗算,此缺口大致相当于2.3-3.45万亿元。这个数字既令人震惊,也令人忧心,给我的印象极深。

到2022年底,这一缺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遗憾。虽然对于缺口的具体数值和造成缺口的原因至今有分歧,但对缺口的存在几无争议。

看不见的损失可能是最大的

像这种经济增长的缺口,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多多少少还能算出来,让大家对缺口有一定的感受和认知。相比之下,在组织管理中,很多增长的缺口不仅肉眼看不见,估算起来也难度极大,这就给管理者留下了很大的自主叙事空间。即便在格外惨淡的2022年底,很多组织的年终总结还是说不完的成绩,很少有组织能认真反思这一年哪些事情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组织的潜力还有多大。即便是上市公司因为信息披露要求而无法隐藏业绩的下跌,但对于原因也往往一笔带过,几乎清一色地推给疫情。能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者,鲜有听闻。

不得不说,这是管理的遗憾。

这样的遗憾显然不止于2022年,年年都是如此。中国人一向喜欢具象思维,而非抽象思维,对于已经到手的、看得见的成绩总是抓得紧紧的,讲得足足的,但对本来完全有可能取得的更大成绩往往不予重视,很少深入研究和讨论。

每每谈到增长缺口(管理者一般称之为潜能缺口),我就会想起周其仁老师打过的一个比方。内容我已记不准,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手里已经抓到十个苹果,一不小心弄掉两三个,他会非常难受。如果有人从他手里抢走三五个,他会急眼。要是被抢走七八个,那简直跟要了命一样。但是,如果他本来有潜力抓到50个,结果只抓到10个,对“损失”掉的40个苹果,他反倒不伤心,因为这个缺口不那么具象,甚至根本看不见,也就算不上损失。

所以,我们很大的一个遗憾就是太多的人不去好好琢磨蛋糕究竟有可能做到多大,而是紧盯着看得见的蛋糕怎么切。

榜样是难得的镜子

管理者意识到现实和潜能之间的缺口,通常是因为看到了一面镜子,这个镜子往往不是远在天边的榜样,而是“隔壁老王”,这是心理学的奇妙之处。比尔•盖茨赚1000亿美元,远远没有隔壁老王突然赚1000万带来的冲击和启发更大。因为隔壁老王带来两点刺痛,一是与自己的条件很接近,本来也有机会够着;二是距离也很近,低头不见抬头见,反复带来刺激。

张晓波老师专门研究中国的产业集群,他说中国的很多产业集群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两家条件几乎一模一样的农民,常年都是收了小麦种玉米,收了玉米种小麦。但突然有一家改变计划,不再种小麦、玉米,而是搞蔬菜大棚或者做拉链鞋帽,年收入从1000元上升到10万元。这个创举一下子就会让所有的邻居,甚至十里八村都看到“潜能缺口”。一旦大家都开始转换思路,路子蹚对了,就会发展成为产业集群。

周其仁老师有一次从以色列调研回来,他当时感叹的一句话就是天底下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能给你带来刺激的想法,尤其是已经有了成功的榜样刺激你。谁能想到以色列一个严重缺水的沙漠化国家,蔬菜水果不仅自给自足,还能供应欧洲多国。如果不是以色列这个榜样的刺激,恐怕多数人不仅看不到滴灌技术的威力,很可能压根儿就不敢想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也能盛产蔬菜和水果。

如今托互联网的福,信息十分发达,“隔壁老王”已经不需要住在物理的隔壁,完全可以是网络邻居,因此榜样到处都是。今天的交通也十分便捷,管理者无论是寻找榜样,还是实地取经,都不难,难的是能否意识到缺口,尤其是对管理是不是真的上心。

中国人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这个原因。当然,学榜样、刺激一下想法没问题,照搬榜样要小心。林毅夫老师每次讲新结构经济学时都会强调一句: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近似性。经济和管理都是复杂系统。如果简单套用榜样的体制,容易变成前苏联和东欧的“休克疗法”。

专业学习是可靠的梯子

如果说外出取经给管理者带来的是灵光乍现,相比之下,打造学习型组织就是一部可靠的梯子。参照教材不断地进修,非常有助于组织一步步向上攀登,打开潜能,至少可以压缩掉大量的冗余流程和无效繁忙,堵住很多原本看不见或不在意的出血点。

我们很多人在管理上非常不重视专业学习,而是习惯于所谓的自然成长法,宁高宁称之为随意管理。这些人挂在嘴边的话就是:不会不要紧,干一段时间就会了。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专业学习和刻意练习的概念。这也许是我们从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习惯性思维,但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依然盛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林毅夫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经济学的过程中,同学们普遍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释“李约瑟之谜”或“韦伯之问”,即中国曾经在农业社会领先世界上千年,几乎各方面都有更好的积累,尤其是到南宋时已经具备工业革命的很多条件,但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率先在中国发生?

林毅夫老师认为,抛开制度基础不说,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在科学革命之前,整个世界的进步主要依靠自然观察或简单尝试,中国人多,观察出来的经验或规律就多。但自然观察或简单尝试远远比不上专业的推理和反复的实验。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掀起科学革命,同时还有金融革命、工业革命,甚至政治革命,使西方更早地走向了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化生产,大量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其中。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南宋以来的好几百年还是一头扎在科举里,科举又一步步沦为八股文比拼。因此,中国相对于西方的落后,就是知识与技术的自然积累模式远逊于西方的专业化模式。

新冠疫情这几年,我们都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医学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谁是阴性,谁是阳性,无法依靠经验观察。就算有个神医能一眼看出来,又能教会几个徒弟?再好的经验,与知识、技术相比,不仅积累速度慢,而且可复制性、可传播性都相距甚远。

管理学虽然目前还远远达不到物理、医学等领域的科学程度,但即便从弗里·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算起,西方在管理知识和技术工具的专业化探索道路上已经行进100多年,形成了运营学、人力资源、组织行为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品牌学、财务、金融投资学、领导力等不同的专业学科,积累了大量的工具、案例和理论。

我们北大国发院有一位校友很多年前突然意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自己来读EMBA,而且每学完一门课就回去给高管讲一遍。一方面讲解是极好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又带动了整个组织的学习。大家再买来相关的专业教材一起看,结合公司的业务进一步研讨,从而真正打造了一个学习型组织,不仅业务量迅速上升,公司的利润率和成长性明显提高,如今已经是细分行业的王者。

可惜,这样的管理者太少。更多的人依然凭感觉去管理,亲戚需要工作就随便找个岗位安排进去,缺一个营销就随便招一个,也不怎么培训,甚至整个公司连一本专业的营销教材都没有。这就像把一个人随便扔进大海,让他自己学游泳。结果当然是很多人不停地换工作,因为自学游泳必然会呛得难受,公司也不得不反复招人。这种自学游泳的人,学会了也大多只能在岸边游来游去,死不了,但也很难出业绩。行业景气度一下滑,或者遭遇新冠疫情这种风浪,必然寸步难行。新冠疫情这三年,不知多少企业灰飞烟灭。在倒下的企业中,恐怕很大一部分都存在严重的管理基础病。

有一句话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有些人因为看见才相信,有些人因为相信才看见。对于管理者而言,不必对这两句话做出高下之分,这恰恰代表了两条都很通顺的成长之路。走出去看看不一样的榜样,你就会看到组织和团队潜能的缺口,甚至还能看到可行的方案,这就是因为看见才相信;同时,自己和团队认认真真地参考教材进行专业进修,打造学习型组织,公司必然能不断成长,这就是因为相信才看见。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号【青笔记】。青笔记是贤青在北大国发院和南南学院的阅听笔记。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为大家精选深度好文,偶撰随笔。有上好的讲座论坛也在此第一时间预告。欢迎关注,以免错过。感恩您的阅读和分享。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王贤青】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