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青少年心灵不能只着眼于青少年

刘婷2023-05-19 18:56

刘婷/文 5月15日,教育部会同十七部门联合部署落实此前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行动计划明确将教育和预防作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教育和预防?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发展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阶段,这是由青少年心理发展发育的规律决定的。一方面他们的生理快速蓬勃地发育。生理的快速成人化容易让青少年对性意识、两性关系等知识产生渴求。但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生理高度成人化的同时仍需面对自己尚未成年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通常要面对自我认同、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三重门。

自我认同在这个阶段通常体现为是否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始终被爱的,这种爱与被爱的关系不以他们的学业表现等外在评价为前提。当青少年能在无条件的爱中体验到充分的个体独特性,就避免了因自我认同危机带来的严重情绪问题。

身份认同意味着青少年有信赖和认可的成年人榜样(通常以同性榜样为主),而此时也决定了青少年是否最终认同与自己性向一致的性别角色。如果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家庭充满激烈的冲突和矛盾,父母关系恶劣或一方还存在严重暴力、物质依赖等问题,处于这种困境的青少年就很容易出现身份认同的混乱和不一致;

社会认同对青少年来说主要来自于学校生活和朋辈关系的认同感。当前学校生活的总体评价体系仍以学习成绩为第一要素,因此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直接演变成唯成绩论。这种单一的社会认同体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容易造成简单、粗暴的“独木桥式困境”。当这种困境发生时,最直接体现就是青少年对生活感到无意义,对生命感到毫无价值。此时,如果在自我认同体系中青少年体验被爱的来源也是学业成绩和外在表现,这种双重夹击就很容易形成心理危机甚至严重心理问题,导致自残、自杀等诸多悲剧的发生。

如果我们把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视为“问题”,忽视青少年阶段对成年人关爱和支持的需求,回避青少年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挫伤和贬低青少年对权威的“叛逆”,无视和打压青少年在人生意义与自我价值实现中的思辨,对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无异于雪上加霜。

另外,青少年心理问题在近几年如此高发,是个人需要和社会现状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如房价和收入的矛盾冲突,社会快速转型、变革带来的个人困境,经济衰退环境下带来的个人发展路径单一……支持青少年发展的成年人群体已出现自顾不暇式的个人发展困境,他们又如何滋养到身后未成年的孩子?

中国并不是特例,一衣带水的日本在狂欢式的经济泡沫结束后也曾面临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危机,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青少年自杀率高居世界榜首多年,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该问题的认识大都归因于社会极速转轨对单元家庭的毁灭性冲击。

这种困境目前来看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因此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着眼于青少年个人和单元家庭,而是更要面向自顾不暇的全体成年人,解决他们在社会转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当成年人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可以照料自己时,青少年心理问题也会如潮水退去般逐渐趋于平静。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