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敏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对不高,需要立足国情农情,畅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的途径。”在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曾学文看来,在此过程中,金融的桥梁作用需要得到发挥。
在5月20日举办的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曾学文就这一问题提出:推动乡村振兴需要“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各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金融既是一个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也是一个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外聚市场,内聚要素的优势,能够推动农业科技、技术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合不同的市场主体、信息资源和应用场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曾学文表示,如何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央行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涉农贷款增速持续增长,2023年一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3.04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3.87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
农业银行在面向“三农”服务时,聚焦“三农”县域重点领域。截至今年3月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达8.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195亿元,增速9.82%。
如何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
曾学文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完善涉农领域“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对涉农科技细分行业的研究;三是构建适应涉农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针对涉农科技企业发展不同阶段提供差异化、组合式的融资模式;四是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和数据驱动的作用;五是优化风险分担和风险防控体系。
具体谈到农业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体系的构建,曾学文建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要强化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发挥其在中长期融资中的优势,加强对农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要持续丰富涉农科技综合金融服务,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打造投贷债联动的服务体系,将融资和融智相结合,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产销对接、供需洽谈、招商引资等非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可以进一步扩大涉农科创供给,引导更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机构服务涉农初创企业。
那么,该如何发挥金融科技和数据驱动的作用?曾学文表示,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有效破解涉农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核心要素,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和数据赋能的作用,解决“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过程当中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推动数据共享和贯通,以打造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为抓手,打通农业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数据通道,通过数据信息共享融通,实现对农业创新主体和产业应用主体金融需求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强化金融科技的应用,在符合监管规定和风险可控前提下,强化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运用,以全链条、数字化、精准化为方向,创新针对涉农科技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曾学文还建议优化风险分担和风险防控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健全风险缓释机制,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从外部看,推动形成风险共担的金融科技保障体系,通过落实风险补偿性政策,设立风险缓释资金池,建立征信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从内部看,金融机构优化对涉农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比如通过加强银证和银保的合作,最大程度缓释风险,同时针对涉农科技企业特点优化授信评价体系,构建可定量评价的风控模型,提升风控管理能力。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