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绿色氢能制备或将比燃料电池行业规模更大

李微敖2023-05-24 22:50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微敖 “我认为,绿色氢能制备或许是比燃料电池更大规模的产业。因为从氢发电装置角度来说,燃料电池是一种,还有其他别的氢发电装置技术路线也可以选择,但是通过电解水来做绿氢制备,目前看来,还是唯一的途径。”

2023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广东佛山举行的2023年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做上述表态。

欧阳明高同时还是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2000年开始从事新能源动力系统研究,研究领域包括混合动力与电控系统、燃料电池与氢能系统、动力电池与储能系统、超级充换电与车网互动智慧能源系统等等。

简单理解,所谓“绿氢”对应的是“灰氢”,“灰氢”是指用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燃烧发电,然后通过电解水制造氢;“绿氢”则是用太阳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然后通过电解水制造氢。

欧阳明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组委会供图

电解水制氢三种技术路线 中国优势在碱性电解

欧阳明高介绍,电解水制氢,目前有三种技术路线。

其一,固体氧化物,中国国内在这条技术路线上的发展,还需要发展一些时间。他认为真正的规模化可能要在2030年前后。

其二,质子交换膜,目前成本偏高,寿命也是个问题,且需要各种贵金属。现在,欧洲市场已经发现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在寿命上有问题,但它在中国国内运转时间很短,所以国内还没有发现这一问题。

其三,碱性电解,中国当前的优势就是在碱性电解上——它是性价比最高、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电解水装备,是实现大规模、长寿命、低成本制氢的主流技术。

欧阳明高介绍,碱性电解水存在很多缺点,也意味着还有很大的优化潜力和挖潜的空间。他认为,碱性电解槽不是过渡产品,而是个长期具有竞争力的一个产品,应该成为中国电解槽的发展趋势和优势产品。并且,氢能与风光电伏结合正在成为新趋势,电解水制氢装备产业化给氢能领域带来活力,中国碱性电解水设备的性价比全球领先,但性能优化的潜力和生产方式的革新还有很大空间。

氢能利用的瓶颈是储氢 期待诺贝尔奖级别的突破

欧阳明高介绍,氢能利用的瓶颈是储氢。现在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储氢方式,也有百花齐放的技术创新,但新型储氢技术的突破非常困难,氢能还有待出现诺贝尔奖级别突破的领域。       

目前的储氢方式,要么成本高,要么能耗大。一公斤氢也就是33度电的能量,但储存就要花掉10-15度电的能量。从平准化成本、技术成熟度、承压的容器来看,氨还是目前最佳的选择;从车载方面看,目前主体的氢储能还是气瓶,但目前的气瓶成本偏高,这其中的突破核心就是碳纤维。从长期看,瓶装仍然是车载的主流技术。

运输氢气也是一个高成本的问题。长距离、大规模的氢气运输怎么办?

他认为,在当前规模还不大的时候,也许输电比运输氢气具备成本优势。而从长期看,有三种技术。第一种,短途小规模,用气态氢气。第二种,长途(5000KM以上)用液氨。第三种,每天超过10吨,就可以通过管道运输。

欧阳明高表示,氢能大系统集成同样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就是产业链各环节多元化的技术选择。氢能是个很长的技术链条,每个环节都有多种选择。找不到主流技术,怎么办?

这位科学家认为,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标准的解决方案。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国情决定路线,场景定义产品。

比如说日本自身没有氢气,需要从外部输送,他就需要大量制造氨。中国有氢气,就没有必要换成氨。再比如,欧洲和日本的电力都很贵,而中国的电力相对低廉。所以日本的燃料电池甚至可以用于家用,而中国去推广这一路线就很难了。所以,国情决定路线,场景定义产品,没有标准答案。

其次,氢的核心问题,是成本。成本高就没有竞争力,就推不开。降低成本需要精心的筹划。比如说,分布式发电可以用燃料电池,集中式就不能用燃料电池,还得用锅炉的掺烧。这就是多元化的发电技术路线。小规模、小功率、兆瓦级用燃料电池可以的,但也有氢燃气轮机,也有掺氢锅炉。中国正在大规模搞煤电的灵活性改造,面临的问题是部分负荷下不去,因为煤的燃烧稳定性不好。如果掺氢进去,用氢极佳的燃烧特性,就可以把负荷拓宽,同时降低碳排放。煤电厂是不会消失的,并不是要把火电厂去掉,它将来是要作为调节电厂而存在,关键是燃料要逐步替代。

此外,还有制氢大系统的集成技术和关键工程问题。这关联到一系列问题,比如安全问题、控制问题。因此,安全监控、大数据、安全预警等,也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2003年从业迄今,近年来专注于涉及公共利益的,经济、法治、环境、健康类新闻题材的调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