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地方盘活存量资产不能乱来

社论2023-05-27 09:40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停车场是个好生意么?看起来是的。那么多地方政府拿停车场作为盘活存量资产的突破口,或许可以为证。不过盘活存量不能胡来乱来。就此而言,广西南宁慧泊停车公司事件提供了一个负面案例。

从已披露的事实看,这家国有独资企业制定了较高的停车收费标准,还收电动车、自行车停车费。公司以这一停车标准为基准,由第三方公司对25年经营权收入评估,估值为72亿元——这家公司运营着该市3万余个付费停车位。有媒体报道实际上公司以经营权收入质押,从银行获得了20亿贷款,还有媒体报道公司车位经营权是从当地多个政府部门手中购买的。

熟悉地方政府投融资的人很容易看出,这是地方政府盘活存量资产的一次尝试。这两年,从中央到各省各地市陆续出台了盘活存量资产的政策,停车场特许经营权转让正是常见的资产盘活方式。

过去三十年,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国资体系积累了大量资产,理论上,哪怕这些存量资产的回报率上稍稍提高一点,或者一部分资产得到有效盘活,对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但支出是刚性的,盘活存量资产因此被看做缓解地方支出压力,降低债务率,化解债务风险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不过病急不能乱投医。盘活资产的前提是市场化和法治化,有权不能任性,更不能胡来乱来。慧泊停车公司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恰恰在此。更离谱的是,慧泊和当地法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表示要共建执行联动机制,承诺开辟绿色通道以追缴欠费。事件发酵后,合作被解除,涉事5人停职检查。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比如为了提高城投公司流水,虚增贸易订单,或利用多个城投公司,参与土地市场购买“左脚踩右脚”等。这些做法一路畅通,与地方政府的默许甚至直接参与脱不了干系。近两年,有关地方国企融资性贸易、通过国企购地虚增土地收入的监管政策不断出台,恐怕也是针对与此相关的种种乱象。

毋庸讳言,当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城投公司成为市场上资产的 “卖家”,或者在资产盘活过程中掌握绝对话语权时,有动机利用自己拥有的各种政策工具,虚假包装或不当提升资产价值,比如利用公共服务涨价的方式来提升国有资产回报预期。这固然可以放大地方的获利,但却会损害其公共职能的实现。

现实地看,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仍可能持续。这时各地方会想办法加快盘活存量资产,动作走样变形的可能性也会加大。当此之时,更需要防止地方政府在盘活资产中胡来乱来。

我们以为,这不能寄望于地方政府的“自律”。

首先,地方政府和地方国资相关经济行为应置于更强力的监督中。这既包括常态化的审计监督,也包括公众的监督。要让公众有更畅通的意见表达渠道。

其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要切实发挥作用。一些金融机构在做相关业务时,几乎只遵守最基本的“形式合规线”,对于一些离谱的财务数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质上还是寄希望于地方政府的隐性担保。

第三,盘活存量资产并不是兜售国有资产或特许经营权的过程,而是盘查家底,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质量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慢功夫”,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和优化地方的“资产负债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