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如何穿越周期

欧阳晓红2023-10-01 08:59

欧阳晓红/文 就像一个灵魂拷问:财富如何穿越周期,它折射的思虑是地产周期失位后,新动能从何而来,被寄予厚望的资本市场能否接棒?对此,投资者莫衷一是。

无论承认与否,任何投资或资产配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经济周期的节点,即获取风险调整之后的收益。很遗憾,近年就连全球保守型投资的养老金也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幅度的亏损——肇因是欧美央行激进加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股债汇三杀。我们也未能幸免,9月2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的2022年度社保基金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社保基金投资收益额-1380.90亿元,投资收益率-5.07%,,而成立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有7.66%。

投资世界中,经济周期对资产的运行轨迹、估值及潜在回报率具有深远影响。一方面,中国经济从昔日两位数高增长转变为今日的低增长高质量发展,昭示我们正处于新旧周期的交替阶段,这一转变对财富配置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或许,经济拐点已至。8月社融数据暗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中国央行预判发达国家利率将保持高位;国内经济则是内生动力增加,回升稳定。较二季度,日前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对于国内经济的判断,由“内生动力还不强”转变为“动力增强”;但央行在“回升向好、动力增强”的基础上强调“需求不足”等挑战;货币政策基调则从二季度的“搞好跨周期调节”变化为“搞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另一方面,放眼全球,世界市场需求之变,令多数出口导向的经济体面临各种问题……我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个数十年罕见的宏观大环境。中国经济的问题也必然是世界经济的问题,反之亦然,因为二者关联性较强。

与此同时,国内外金融周期迥然。美加储紧缩加息,中国央行降息降准;全球市场动荡不安。9月27日,美元指数飙升至106.6,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至7.32;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4.6%。利率“抛锚”,风险资产定价预期也随之摇摆。

逻辑上,资产定价锚之波动会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厌恶情绪;令投资者更为保守;同时,它也会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和财富管理市场,甚至导致资产重新定价、资本流动、通胀压力加剧、财富管理策略调整、信用收缩和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等。

与之对应,中国的经济范式与政策逻辑也有所变化。一改昔日的全球化发展,产业格局逐渐转向双循环为特点,以及国内经济呈现出安全为主的新发展格局。

这个时候,包括未来一段时间,投资者均有必要保持充裕的流动性。正如,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周期中,传统的财富配置思路,如房产和高收益理财,可能面临下跌和收益下行的风险,这些变化促使国民财富配置重回储蓄为主。

据招商银行2023私人财富报告数据:2022年中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278万亿人民币,2020-2022年复合增速为7%。其中2021年增速仍保持两位数11%增长;2022年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增速显著放缓至3%。由于消费及投资信心减弱,居民超额储蓄推动2020-2022年现金及存款年复合增速达11%;资本市场波动导致个人资产规模缩水;投资性不动产政策持续收紧,居民购房信心进一步削弱,年复合增速降至3%。

当下,正处于新旧周期交替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期间,利好政策百箭齐发,但内外因素掣肘下,A股的“赚钱效应”尚未得到确认。不过,7月政治局会议以来各项政策密集出台,8月经济数据开始好转。大量储蓄囤积,其可能成为上涨推动力,包括近期上市公司回购力度显著提升。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会重拾信心吗?

而在全球宏观变量对市场的影响愈发显性的当下,投资者或许需要“道、术”结合,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财富配置框架。

从“术”来看,基于股票投资的痛点,长期高收益,短期高波动、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时间是有成本的。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若波动无法消除,则需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自主选择。如何让每一段持有期都获得概率上应有的回报,更现实的考虑是每一笔资金的投资期限。此外是多元化分散投资、投资者教育、谨慎使用杠杆等。

从“道”而言,驭势而行。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之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口老龄化也接踵而至;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诉求下,硬科技将助推产业升级,诸如,新能源牵引绿色低碳经济,以及人工智能之创新也将是新发展周期的关键动力。由此,投资者需构建跨越经济周期的持续配置战略,秉持长期主义,以消除中短期的资产价格波动。

既然周期无法避免,那么,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不妨顺势而为,审慎布局,长线投资思路,择时择机而动。信心重燃之日,亦是经济拐点与资金出口交汇之时,从而助力财富配置穿越周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