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利恒之星

杜欣欣2023-11-20 21:50

杜欣欣/文

约旦河西岸最重要的基督教圣地一是耶路撒冷,另一个就是圣诞之地伯利恒(Bethlehem)。这两座城市相距仅10公里,但伯利恒属于巴勒斯坦。以色列的犹太人不能进入巴勒斯坦,因此导游伊萨克没跟我们一起去。看了看车上的人,发现那几个寻根的犹太队友也没去。

进入伯利恒前,我就看到以色列修建的隔离墙。这道墙修建于2000-2005年,目的是为了对付巴勒斯坦的政治暴力(巴勒斯坦人称之为第二次起义)。如今这道墙差不多5-10米高,近800公里长,基本上已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分隔开来。就在这道隔离墙边,当地导游洛多身手矫健地登上了我们的车。

洛多自我介绍是亚美尼亚人的后代,基督徒。队友万妮也是亚美尼亚人,她跳起来问:“你真是亚美尼亚人?”随后,他们俩击掌拥抱,算是认了乡亲。洛多说,因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种族灭绝,他的祖父于1915年移居伯利恒。我想洛多的家世一定漫长而悲伤。当时有80-120万亚美尼亚人在无水无食品的情况下,被奥斯曼帝国当局驱赶前往叙利亚沙漠。那次死亡之旅后,仅有20万人幸存下来。

我们的第一站是一家名为“圣诞”的木刻公司,里面展出的木雕主题都与耶稣有关,雕刻材料大多是橄榄木。伯利恒具有几千年种植橄榄的历史,很多村庄周边都有橄榄园。当地人说,越老的橄榄树,橄榄油的味道越好。据说当地一棵5000年的橄榄树还能年产半吨橄榄。除了果实,橄榄木雕艺术也具有深远的传统,有些木刻店是代代相传的。橄榄树生长缓慢,但耐旱长寿。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它们不仅具有经济的意义,也含有历史和身份的意义。

再往前行,我看到了“墙之旅馆”。这旅馆的大门和每个房间都面对着高大的隔离墙。据说2017年以前,这里只是一个临时的展览地,后来英国艺术家班克西(Banksy)等参与了旅馆设计,建成后大名远播。

班克西最初是街头艺术家,他的艺术融合了讽刺,涂鸦,颠覆性警句和黑色幽默,大多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特别反战。1990年代,班克西引起大众的注意。成名后,他拍电影,参与政治活动。虽然他很有名,但班克西却是一个假名,真实的身份仍不为人知。有人说他辍学,14岁就开始涂鸦,坐过牢,之所以隐姓埋名的一个原因是街头涂鸦不合法;也有人说他1974年出生,在布里斯托上过学,后来搬到伦敦。总之他的真身和中本聪类似,出名后一直是大众的谈资也吸引了坊间竞猜。

因为班克西的名气,旅店的定位是表达政治诉求的艺术品,自开业以来,它吸引了14万人到访。除了这家酒店,班克西还在以巴隔离墙上留下了若干画作,最知名的就是那幅《掷花者》。在近800公里的隔离墙上,巴勒斯坦人以涂鸦的方式,宣泄了他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游客专门来此,在成千上万涂鸦中寻找班克西。据说,班克西的一幅画画在一家商店的后墙上,进商店才能看到,观者收费。此地的明信片,既有耶稣圣诞主题,也有隔离墙涂鸦主题。看来,伯利恒旅游不仅消费耶稣,也消费战争。

一进伯利恒老城,就感到脏乱差。行人车辆交织在一起,街上到处都是垃圾。然而比起同为巴勒斯坦的城市杰里科却繁荣很多,也没见烂尾楼。这一段路边停满了车,我们的旅游大巴以极慢速度驶过,与那几辆车的距离可以毫厘计,众人都感叹司机真是厉害。

继续行驶,房屋开始整洁,好像进入了旅游区。以色列的城市,鲜见英文店招。在耶路撒冷新城,即使是提款机也只有希伯来文,这让我感到不便。在巴勒斯坦,店招一般都有双语——阿拉伯语和英语。看到一家SquareBucks咖啡,其店名和图标都模仿星巴克,若不仔细看,真以为就是一家星巴克呢。这条街上还真有一家肯德基炸鸡店!看招牌,价格比以色列便宜很多。据说建隔离墙之前,以色列人周末也会来伯利恒吃喝游玩。

停车后,洛多带领我们走进马槽广场。广场尽头,伫立着圣诞大教堂(ChurchofNativity,又称主诞教堂)。教堂的外墙不规则地开了一些小窗,一座质朴的钟楼伫立其上。进入教堂的门很矮小,被称为“谦卑之门”,朝拜者必须躬身而入。教堂内长方型的大厅立着粗大的圆柱,圆柱之上的大幅马赛克镶嵌画相当精美,而那之上就是粗大的木梁。这个大厅地面仍留有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马赛克地板,但那块精致的地面已上覆木板,被保护起来了。

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基督在山洞里出生,大约可追溯到公元145年左右。与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一样,这座教堂也是经君士坦大帝的母亲海伦娜确认圣迹后建起来的。最初建立的是一座六边形带圆顶的小教堂。公元529年,伯利恒的撒玛利亚人起义,那座原始的教堂被毁。毁后,又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重建。现在的教堂基本维持了查士丁尼时代的样子。

此地经常人满为患,我们很幸运等了10分钟就进入耶稣诞生的洞穴。这个地下洞大约长10几米,宽不过3-4米。洞中,耶稣降生的那个泥马槽后来被换成白银的,随后又被眼前的大理石圣坛所取代。这座圣坛镶嵌着一颗中空的14角伯利恒银星,此星不仅标志着耶稣准确的诞生处,也代表三贤人在伯利恒星的指引下寻到耶稣。圣坛上方的拉丁文写着:“耶稣基督在此诞生”。此时,朝圣客一一走过伯利恒星,无不屈身抚摸并留影。

回想耶稣诞生的时代,耶路撒冷正在香料路上。这条路上流动的不仅仅是香料,还有黄金、没药、糖等。《马太福音》上说,东方三位贤人带着黄金、乳香和没药来到耶路撒冷,大概是不错的。到耶路撒冷后,三贤人面见希律王,并告知见到救世主之星在天穹出现。希律王惧怕其权威受到挑战,遂令三贤人寻找那个婴儿。三贤人在伯利恒找到了耶稣,然后便逃逸夭夭。于是,希律王下令屠杀伯利恒城里所有两岁以下的男孩。彼时,圣母已带着耶稣逃离,前往埃及避难。直到希律王去世,耶稣一家才返回拿撒勒。后来耶稣在拿撒勒长大,在约旦河边受洗,开始在加利利海边传道。

从政治到文学艺术,从道德价值观到建筑,基督教对西方文明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主诞教堂隔壁是圣凯瑟琳教堂,这个教堂的庭院很美。后面的那条小街是乳洞街(MilkGrottoStreet),街上有个乳洞教堂。传说圣母玛丽亚带着耶稣逃往埃及前,曾在这里躲避。圣母给耶稣喂奶时,几滴乳汁滴在地上,因此那一片深色的地面上有一道乳白色。不孕的人来此朝拜,刮下石粉与水混合后饮用,他们相信这是治愈不育症的偏方。

从马槽广场走到马槽路上,迎面就是警察局。那警局的影壁墙上贴了一副阿拉法特和现任总统阿巴斯的画像,门口的士兵手持一把老式的苏式步枪。2002年4月1日,以色列国防军在伯利恒追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坦克开上了马槽大街。大概200名巴勒斯坦人逃入主诞教堂,他们中间有十多个武装分子。以色列军人包围了教堂。当时有几十位神职人员居住在教堂建筑群里,那些神职人员和访客都被当作人质扣留。经过国际斡旋,艰难的谈判,教堂内外终于在2002年5月9日达成协议。这次包围,造成了8个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他的巴勒斯坦人都安全地离开了教堂。以色列很想抓捕其中的13人,但根据谈判协议,这些人被空运到塞浦路斯。不久之后,欧盟谈判代表安排其中的12人去了欧洲。

走上街市,两座高楼之间又伸出了一具十字架。不由想起,洛多的祖父逃难到此时,伯利恒仍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叙利亚地区。那当然不是现代的叙利亚,而是地中海以东、幼发拉底河以西、阿拉伯沙漠以北和金牛座山脉以南的广大地区。

20世纪初到中叶,基督徒占了伯利恒人口的绝大多数,而那些基督徒又以希腊东正教徒为主。洛多的祖父信仰东正教,他恐怕想不到,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前后,大量的穆斯林难民也逃到这里,从此穆斯林占据了当地人口的大多数。再一想,1500多年来,无论伯利恒有多少人口,无论哪种信仰的居民占据多数,甚至无论行政归属如何,只要不是战火纷飞,这个基督诞生地总能吸引游客,当地靠旅游为生的人们仍然能生活下去。

咖啡店阳台外一片绿色山谷。谷地里,白色的房屋,黑色的街道,更为密集的白色房屋一直延伸到天边。那边就是耶路撒冷吗?约旦河西岸分为ABC三区。伯利恒属于完全由巴勒斯坦管理的A区。B区由巴以共管,C区基本是无人的沙漠。在这片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土地上,希伯伦的亚伯拉罕墓地也被一分为二。

站在这里,我才意识到圣诞教堂位于一道山梁上,而这山梁的两侧非常陡峭。中新世纪(大约23万-533万年前),当阿拉伯半岛脱离非洲大陆,大地被撕裂,形成了约旦裂谷和犹太山脉等。虽然位于犹太山脉的伯利恒海拔不过800米,但因死海低于海平面430米,伯利恒城看起来比实际的高度高得多。

环绕伯利恒的沙漠曾坐落于深水之下,地下的石灰石中蕴含丰富的水层。然而,伯利恒城却没有丰富的地下水,主要靠阿塔斯(Artas)泉水生存。阿塔斯位于伯利恒之西南,最早的蓄水池建于希腊时期,后来希律大帝又挖了一个。大希律王的祖母是犹太人,因此改信了犹太教,但其母是阿拉伯人。虽然他被称为犹太王,统治了罗马帝国的犹太行省37年,但犹太人从未真正包容过他的混杂血统。

现在,阿塔斯泉水上有三座水库,水库的水潺潺流向渡槽。伯利恒到耶路撒冷的渡槽长22公里,已经存在2000多年了。如果没有伯利恒供水,耶路撒冷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在罗马时代,为了保护耶路撒冷脆弱的水源,阿塔斯还有军团驻守。旧约中有三个关于伯利恒的故事,其中的一个就提到伯利恒的水:大卫的3个朋友深夜潜入伯利恒偷了一壶水,大卫总是回忆那水是如何甜美。

伯利恒地区盛产水果和橄榄油,还有适于放牧的荒野草地。我们来时,看到羊群四散在草地上,羊群旁总跟着一个牧羊人。在基督教中,牧羊人和羊群都有象征意义——信徒是羊群,耶稣是牧者。伯利恒最知名的牧羊人当然非大卫王莫属。即便不是基督徒,也大致听过大卫杀掉巨人歌利亚,大卫哀悼爱子押沙龙的故事。更有无数人看过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雕像。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意大利16世纪的画家卡拉瓦乔的《大卫与歌利亚的头》。不仅是画面的戏剧性,也不仅是因为画家将自己的脸画成歌利亚头颅上的脸,更因为大卫得胜后的表情。大卫脸上没有丝毫的得意,反而是不安,悲伤和惋惜,他手中的剑上文字是“谦卑杀死骄傲”的拉丁文缩写。

近代,贝多因的牧羊人对巴勒斯坦的考古功不可没。他们在死海附近的昆兰发现了死海经卷,也在伯利恒附近找到了安萨哈利情侣(AinSakhriLovers)——那是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上面雕刻了一对情侣,他们面对面搂抱而坐,其中的一个坐在另一个的阴茎上。翻转雕像看,情侣变成了阴茎,再转一次,那雕像又形似外阴。

1840年代后,奥斯曼政府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外国游客,也带动了伯利恒的文物市场。当地的贝多因部落发现其中的商机,在放羊的同时开始挖掘当地洞穴。他们发现的古董往往被带到伯利恒的文物市场,卖给外国人或当地古董商。1930年,牧羊人发现了安萨哈利情侣雕像,后来雕像被伯利恒的一家天主教修道院收藏。雕像在那家修道院里默默无闻地蒙尘了3年,终于引起一位业余考古学者勒内·诺伊维尔(ReneNeuville)的注意。彼时,勒内·诺伊维尔刚刚就任法国驻耶路撒冷的领事,他还亲眼目睹了1946年耶路撒冷大卫王宾馆的爆炸事件。不知领事怎样得到的情侣雕像,总之他去世时,那个雕像就在他的收藏品中。1958年,诺伊维尔的子女拍卖收藏品,大英博物馆购得情侣雕像。

有专家认为,这情侣雕像大约有9000年历史,也有人认为它有11000年的历史。但因其独一无二,迄今仍难以确定它的年代。无论如何,它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情侣雕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国家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死海经卷的原始文本。我也曾参观过大英博物馆,却从未见过安萨哈利情侣。据说雕像藏在博物馆的一个研究室里,一般观众大约也看不到吧?

我曾到过佛祖的诞生、得道、传道和圆寂地。耶稣也有四个主要圣地:诞生、受难又复活、受洗和传教之地,这次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已拜访过。听说约旦那边也有一处耶稣受洗地,我们后天就会到那里去。

(记于2023年3月28日。作者主要作品《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此一去万水千山》;近著《安第斯山脉随笔》,湖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