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成本上升、需求减弱的影响,国内钢铁企业当前的经营效益仍处于低迷状态,也进一步推动行业调整。今年10月份,中国粗钢、生铁、钢材的日均产量均出现明显的环比下降。
近日,2023(第十二届)钢铁技术经济论坛在山东临沂举行,与会嘉宾表示,国内制造业用钢需求上升和钢材出口增长成为当前支撑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建筑业用钢需求收缩成为消费量减少的主要因素,钢铁行业正逐步迈入减量机制的深度调整期,并且国内钢材市场供需两端有望在2024年形成新的平衡。后续则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企业降本增效,进而逐步摆脱当前的行业困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中国粗钢日均产量255.13万吨,环比下降3.8%,创今年以来新低;生铁日均产量223.19万吨,环比下降6.4%;钢材日均产量366.81万吨,环比下降6.6%。10月,中国粗钢产量7909万吨,同比下降1.8%;生铁产量6919万吨,同比下降2.8%;钢材产量11371万吨,同比增长3.0%。1-10月,中国粗钢产量87470万吨,同比增长1.4%;生铁产量74475万吨,同比增长2.3%;钢材产量114418万吨,同比增长5.7%。
“受国内外需求形势变化影响,行业正逐步迈入减量提质的深度调整期,整体盈利状况不容乐观,降本增效充满挑战。”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在会上如此表述。
山东省钢铁行业协会会长陈向阳则指出,尽管形势复杂严峻,钢铁产业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韧性。钢铁产量保持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和新兴产业对钢铁在量和质上的更高需求。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表示,前三季度,国内制造业用钢需求上升和钢材出口增长,成为支撑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建筑业用钢需求收缩成为消费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产业运行部主任刁力分析,目前钢材消费结构呈优化、调整态势,对房地产业依赖度有所下降。从具体钢材品种上看,中厚宽钢带、镀层板、焊管、热窄带、厚板、无缝管、大型型钢、电工钢等品种产量增长较快,对应的是新基建、新能源以及汽车、造船和家电等制造业行业需求的增长,对冲了房地产业下滑对钢材需求的影响。前三季度,全国电源工程完成投资中,核电增长46.0%、风电增长33.4%、太阳能增长67.8%;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3.7%、37.5%;截至9月末,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同比增长70.3%。
工信部等七部门在今年8月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也已指出,将扩大重点领域消费需求,建立深化钢铁与船舶、交通、建筑、能源、汽车、家电、农机、重型装备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合作机制,开展产需对接活动,积极拓展钢铁应用场景,加快研发推广新材料、新品种。
与此同时,出口成为今年钢材市场增长的一大亮点。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7473.2万吨,同比增长34.8%。
刁力表示,钢铁出口对国内市场供需两端的平衡发挥了“关键少数”作用,其中汽车、船舶、家电等用钢量较大的产品出口带动性较强,钢铁产品的直接和间接出口保持增长有利于国内市场供需平衡。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也在11月15日公开表示,中国钢铁长期定位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长期以来,中国钢铁的出口比例保持在5%左右,远远低于日本、韩国等其他钢铁生产国。中国钢材出口增长是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结果,中国企业钢材出口增长,是其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铁矿石价格在近两个月出现新一轮上涨。国家发改委于11月15日晚间发布消息称,针对近期铁矿石价格出现异动上涨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派员赴大连商品交易所,共同研究加强铁矿石市场监管工作。
刁力表示,铁矿石与钢材价格同步上涨,对企业后期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减利影响,鉴于原材料价格在本轮上涨结束后仍会翘尾几个月,四季度企业在产量平控的约束下,分摊成本的压力较大。
对于未来的行业形势,世界钢铁协会在今年10月发布的最新短期钢铁需求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钢铁需求将达到18.15亿吨,增长1.8%;2024年18.49亿吨,增长1.9%。
“需要指出的是,2023年增长是在2022年(下降3.3%)低基数上取得的,全球钢铁消费总量仍低于2021年水平;2024年有望比2021年增长0.5%。”刁力分析,从今年第三季度走势看,我国宏观经济循环已出现积极好转态势,经济内生动力较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应对了外部环境变化;从长远趋势看,随着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升级,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绿色转型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正不断积累,房地产降幅收窄,2024年国内钢材市场供需两端有望达成新平衡。
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范铁军表示,钢铁行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将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涵型增长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成本控制,利用技术升级实现以生产高端产品为引领的创新,这对于激发钢铁企业活力、赋能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实施技术创新改造行动,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技术装备高端化升级、绿色低碳改造、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田志凌表示,钢铁行业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聚焦科技创新深入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钢铁企业从结构降本、技术降本和管理降本三个方面,多措推动降本增效,改善运营绩效。随着降本空间的收窄,科技降本成为主要手段。
田凌志指出,从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看,差异化精品高效化,极致能效及低碳化、智能协同定制化,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三个主要技术路径,也是推动科技降本的主要路径。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于月光在论坛上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钢铁企业创新资金投入不断增长。2022年,37家上市钢企研发费用合计361.02亿元,同比增长1.74%,研发费用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平均值为1.59%,同比上升0.12%。37家上市钢企中有9家研发费用超过10亿元,华凌钢铁、中信特钢、宝钢股份研发费用排名前三,分别达到64.41亿元、38.51亿元、31.68亿元,研发费用占比超过3%的企业总计13家。
于月光建议,加快钢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研发,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协同攻关,加大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赋能赋智作用,加快推进钢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降本增效。
此外,刁力指出,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不仅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细分产品市场、减少同质化无序竞争、提高行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也有利于整合技术研发体系,促进技术装备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效益水平,弱化周期性不利影响。今年前三季度,前10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为32489万吨,占全国比重仅为40.9%,距离6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在积极探索同业联合重组、实现产能进一步规模化、集约化的同时,还应研究、推动延伸至上下游的跨行业整合,通过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水平,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缴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