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11月29日,中国平安监事会主席、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理事长孙建一在以“数字金融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上表示,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绘就了高质量金融服务的“方向标”和“路线图”,要求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开辟了愈发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已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21.6%上升至去年的41.5%。我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数字技术跻身全球科技创新前列。
孙建一认为,在此背景下,基于数据、算法和算力的数字技术成为了各行各业数字化升级的新动能。从目前发展来看,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正从组织架构、人才管理、产品创新、服务质量等方面全面推动数实融合走深走实。在这个过程中,中小银行积极利用高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为客户带来了良好的体验。
当前全国共有超过四千家中小银行,这些中小银行通过本土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城乡居民、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属地化服务的金融支持。孙建一举例称,一些中小银行针对科技创新企业推出了专门的信贷产品,为这些企业的研发、生产和经营提供了资金支持。又例如,依托人缘、地缘和科技赋能的优势,中小银行不仅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等区域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伴随着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的兴起,进一步助力了乡村振兴发展。
孙建一同时表示,生态协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渗透到金融机构的各个领域。通过促进创新和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生态协作有效地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发展韧性。
一方面,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跨界生态协作,促进金融机构创新,有助于汇聚相关资源,共同研发新产品和服务。根据波士顿咨询发布的金融科技报告,到2030年,全球金融科技收入预计将达到1.5万亿美元,亚太地区规模占比将达40%,其中新型银行和个人财富管理、保险科技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增长最为迅猛。
另一方面,生态协作也有助于金融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应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处置。例如,机构之间通过联合调查、经验交流等方式,能及早识别和及时防控潜在的金融欺诈,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数据共享、平台合作、技术协同等领域都是金融服务生态共建机制的重要环节,从不同层面为“客户-场景-服务”的一体化协同提供生态支撑。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建设金融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孙建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