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维新沙龙】创新药投资的挑战和机会在哪里

瞿依贤2023-12-08 19:4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瞿依贤 实习记者 毕宇辰 最近一个多月,国内的创新药行业不断传来好消息: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的特瑞普利单抗、和黄医药(00013.HK)的呋喹替尼相继在美国获批上市,给国内彷徨的创新药企打下了强心针。

2023年即将结束,这一年,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寒冬”还在持续,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可喜的进展在发生,比如更多新药在美获批、更多企业开拓了新兴市场、更多授权许可交易签下等等。“寒冬”往往孕育着春天的希望。

经济观察报以“创新药投资的挑战和机会”为主题,邀请了3位嘉宾针对创新药出海、投资人预期、BD(商务拓展)的价值、AI制药的未来等话题共同探讨。他们分别是:

俞文冰 君实生物总经理助理、投融资管理部负责人

杨大洲 云顶新耀亚太区商务拓展负责人

王珏 英矽智能对外合作负责人

以下整理自12月5日对话实录:

一、进展和变化

瞿依贤(经济观察报大健康新闻部资深记者):在2023年行业持续的“寒冬”之下,行业里包括你们各自的公司在内,业务都有不错的进展,请各位分享一下。

俞文冰:资本市场的情况大家都可以看到,今年整体的外部环境还是非常严峻。君实生物的进展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的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在国际、国内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作为中国首个自研自产的生物创新药在美国正式获批,欧盟、英国、澳大利亚都受理了上市申请,预期后面会在全球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达成中国原研创新药的全球销售。同时,特瑞普利单抗今年在国内有4个新适应症的申报,且都是晚期一线或早期围术期适应症。

二是从君实的创新分子来说,BTLA单抗已经进入国际多中心的三期临床阶段,这也是中国原研的全球新(first-in-class)分子,希望能够得到好结果。

三是除了这些比较成熟的核心产品,我们今年依然有大量新产品进入临床,其中也包括非常创新的小核酸类药物,针对的是长期的慢病管理,希望新技术平台带来的长效疗法可以对控制血脂、体重、高血压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总结下来,虽然资本市场不景气,但是公司的业务还在前进。

杨大洲:2023年是云顶新耀转型升级之年。我们公司在2017年成立,初衷是想把一些在海外有明确临床价值、能够帮助患者和医生管理疾病的产品带到中国。

今年我们完成了公司商业化团队的初步搭建。年初第一款产品依拉环素获批上市,这是一款同类最优(best-in-class)药物,是四环素类的抗生素产品,今年三月获批、七月商业化上市,在临床一线被医生使用。最近的呼吸道传染疾病发病率比较高,我们看到这个产品在临床上能帮助到患者。

云顶还关注另外两个比较大的疾病领域,一个是肾病,另外一个是自身免疫疾病,也有一些可喜的进展。11月底,我们的第一个慢病药物,也是自免的肾病药物耐赋康正式获得批准上市。现在商业化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工作,合理扩张架构,希望能够支持明年一季度把这个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帮助一线的患者。

自免领域,近期我们公布了伊曲莫德在亚洲做的一个独立三期试验数据,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果也非常好。

这三个我们专注的疾病领域是非常有中国或亚洲特色的疾病。比如IgA肾病,在中国有接近500万患者,但在欧美是罕见病,这可能有基因、生活习惯或文化背景的区别。云顶在比较早期就识别到这些产品在中国的临床价值,把它们带进中国。

随着商业化管线的发展,我们也在积极看一些外部机会,希望把商业化团队变得更高效,能够和目前的产品达成协同,更多、更好地帮助患者。

王珏:英矽智能作为一家AI制药公司,一直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发展。回顾2023年,我想可以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AI驱动的药物研发平台。这一年我们做了两轮AI平台的大规模全面升级。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的Pharma.AI平台可链接生物学、化学和临床医学等一体化的药物发现流程,包括靶点发现引擎PandaOmics、分子的生成引擎Chemistry42、多肽的生成引擎generative biologics和临床试验结果预测引擎inClinico等工具。

我们以软件的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也收获了非常多的合作和认可。到目前为止,全球排名前20的MNC(跨国制药企业)已经有11家是英矽软件平台的合作伙伴。

二是在我们平台的赋能之下,英矽也快速推进内部的管线,特别引以为傲的是我们的IPF项目 ,这是我们公司立项的第一条管线,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利用我们的Pharma.AI平台,发现了针对该疾病的first-in-class候选药物。这个项目现在推进到了临床二期,同时在美国和中国开展临床试验。到目前为止,这个候选药物仍然是这个靶点唯一在研临床项目,所以创新度非常高。

除此之外,我们也在快速推进其他管线,比如刚刚宣布了第五条管线进入临床,是针对炎症性肠病(IBD)。英矽不断用自研管线证明自有AI平台的速度和能力。

三是我们作为一家新兴高科技公司,一直在探索商业化的道路,在2023年,我们的商业模式越来越清晰并在多个方面被验证。刚刚提到了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AI软件的直接赋能;同时我们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整包型的临床前研发服务,如2022年与复星和赛诺菲达成了高额首付款的药物研发合作;另外,2023年9月我们将首个推进到临床阶段的癌症管线以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对外授权给美国一家专注于肿瘤的上市公司,这也是目前亚太地区首个达成license-out(对外授权)的AI药物。

对英矽来说,我们商业化的道路,通过这些多层次的合作走得更为清晰。

二、创新药的想象空间

瞿依贤:从整个行业来看,投资人今年对创新药企的要求有了哪些变化?君实的PD-1今年在美国获批,投资人的预期是否也有相应的变化?

俞文冰:分开说,第一个是关于投资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要求。生物医药企业的生长周期有不同的阶段,早期是概念验证的阶段,后来是临床数据逐步读出阶段,最后是商业化阶段。

君实已经走在第三阶段上,投资人现在不仅要看我们早期的新靶点、临床数据的读出,还要看每个季度、每年的销售收入。当然我们目前还是亏损的,投资人也会看亏损有没有减少、什么时候开始盈利。从去年开始,我们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可以盈亏平衡?什么时候可以有净利润?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速是多少?

这跟大环境有关,因为融资越来越难,大家也变得越来越务实;也跟企业成长周期有关,哪怕是在美国,生物科技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必须盈利。

君实的确花了更多精力在后端。去年我们全球研发总裁邹建军加盟,大幅提高了临床后端开发的效率,联席CEO李聪在销售上也是稳扎稳打,未来几年,我们都会有非常好的销售增速,以此来回答投资人的问题。

以前有人调侃,君实把第一个上市的药品做成了一个深V型,一开始卖得好好的,突然掉下来,然后又被拉上去。我个人希望,特瑞普利单抗的表现不是深V型,而是著名体育品牌耐克的钩子标志,中间有个波折,但后面有很长的翘尾,也能够给投资人一个满意的答案。

坦率地说,在我们获批之前,很多投资人都很担心,无论是产业链的脱钩,还是地缘政治的紧张,都让大家对中国创新药能否顺利在美国获批、上市销售有很大的担忧。

但身为局中人,君实感受到的是,跟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每一轮审核、核查过程中的交流,都挺顺利的,还是科学驱动、尊重生命的本质,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做。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断裂、脱钩状态,反而,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得到海外巨头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今年以来,行业对外授权的比例、金额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未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依然会有很好的全球发展。

瞿依贤:一款创新生物药叩开美国的大门,背后的议题包含了出海、国际化,君实的PD-1可以给行业提供哪些经验?

俞文冰:作为第一个叩开FDA大门的中国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获批的第一个适应症是鼻咽癌,获得的认可非常高。

我们在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拿到过中国创新药至今唯一的主会场大会发言。我们发表过至少三篇重磅级的论文,在加起来有200多分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在海外,生物医药行业非常关注同行评议,要求学界、业界认可。

第二,药物做临床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差异化,鼻咽癌是一个亚洲人群高发的癌种,相对来说,它的开发成本、开发效率、开发周期都会有优势。如果我们直接去硬杠在海外已经获批的品种、已经上市多年的适应症,难度会特别大,友商也试过,并不太顺利。

第三,产品无论是临床执行的质量,还是生产的质量,都要达到国际最高的水平。我们经历了FDA的生产现场核查和临床现场核查,被指出来的毛病非常少,都是非常轻微、容易解释和修改的问题,这也使得这个药可以快速获批。

瞿依贤:云顶新耀license-in的能力一直被业内认可,今年做BD有哪些变化?

杨大洲:这是个好问题,一个企业跟外面的合作伙伴谈合作,就两个事情:买还是卖。如果企业买的动机很强,那就看企业有没有能力、有没有意愿。能力就是企业有多少钱,意愿就是企业要做什么事情、有多大动力去做这个事情。

云顶过去5年的主旋律是,我们有能力且有意愿,把好的产品带到中国。在一些疾病领域我们要彻底深挖,了解这个领域的所有信息,然后选最适合的产品,再去谈合作。

这是由过去公司的站位和战略决定的,如今云顶已经转型成在中国有全链条商业化能力的公司,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战略是不是需要调整?还需要引进产品,还是需要做一些别的事情让整个公司的价值变得更大,更好地服务患者,更好地给投资人带来回报?

公司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跟以前不一样了,战略一定会做调整。目前是两方面,一是在我们关注的疾病领域里,我们会持续关注什么产品目前在什么阶段,是不是跟我们的管线有契合,如果契合的话,再考虑什么时候去接触,以什么样的角色去接触,以什么样的动机去接触。

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商业化团队,已经在跟一线的专家交流,我们也在看,怎么让商业化团队的能力更好地赋能专家,让医生有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武器去治疗这个疾病。我们也在积极看一些标的,可能偏晚期,或者已经在市场上有一定销售的产品,但是要跟我们目前的管线有协同。

从传统逻辑而言,药企一定要有研产销,我们到了商业化阶段以后,尤其重视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对成本的控制,整个链条上我们能够主导多少,这部分也会做一些积极布局。

回到那个问题,BD目前在看什么?其实BD一直是为公司战略服务的,公司战略觉得我们需要买东西,我们就看有什么东西能买;如果需要我们去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就去看不一样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做供应链,我们就去做供应链。

BD服务于公司战略,公司战略服务于公司愿景,公司的愿景从始至终都是把更好的产品带给患者。

瞿依贤:当下是做BD的好时机吗?

杨大洲: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商务拓展本质上不是那么玄乎的事情,一个公司要往前发展,管线要往前走,商业化要往前走,公司架构也要往前走,BD一直是一个重要角色,不会说因为这一波火了,大家就都去做BD,不是这个道理。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理解公司战略,你的技能和想做的事情能给公司提供什么价值,把这个事情想清楚之后,其实就是执行战略。

BD前一段时间比较火,我觉得是行业对BD职能范围内所做事情的需求比较高,但能做BD事情的那些人一直都在做。在一线做事情的人,力求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动作不要变形。

瞿依贤:AI制药赛道今年非常火,英矽也跟国外的公司达成了非常不错的交易,这是否提示创新药投资应该投向一些比较新兴的赛道?

王珏:在现在的环境下,投资肯定是比较谨慎的状态,一定是比较看好某一个赛道,或者某一个靶点、某一个领域才会投,比如现在特别火的GLP-1、ADC,还有已经火了一段时间的AI。整体来讲,投资的逻辑是你要在比较合适的时机进去,做出最优选择,但问题是,你觉得合适的时候,大家也都觉得合适,所以赛道可能就会变得过于拥挤。

我们内部的一些管线,无论是比较早期的还是已经上市的产品,都有对外授权给MNC,这无疑是对中国研发能力的一种认可。

瞿依贤:英矽现在自己做药,也给客户做药,AI制药的未来会是什么?

王珏:AI制药其实不是最近一年才火,应该火了两三年了,外界对AI制药的看法也经过了一波三折。

最开始,AI来了,大家觉得像神一样,会重塑、颠覆整个产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些质疑AI的声音出来,说AI药物什么时候才能上市,到目前为止也没有AI药物获批,你的药物是真AI做的还是假AI贴标签。还有的说,AI来了那人还做什么,AI是不是可以独立去做决策,大家对AI有一些敌对的看法。

但我觉得随着时间慢慢往前,大家对AI会有更多了解,一些AI制药企业包括英矽,逐渐踏踏实实拿进展、里程碑去证明AI的能力和AI赋能的实际产出,大家对AI的认识会越来越趋于理智。

现在大家的认知是,AI是一个工具,它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效率和创新,但还没有办法脱离科学家独立使用,只是赋能药物研发的工具。投资界对AI的认识,包括对它价值的认定,也是逐渐趋于理智。

三、“春天”在哪里

瞿依贤:2023年“寒冬”的情绪在行业里无处不在,明年会如何发展?基于什么因素得出判断?

俞文冰:我个人觉得,2024年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应该是触底后有越来越多机会展现。因为不管是国际货币政策还是地缘政治等因素,大家验证下来,生物医药并不太可能脱钩。

从君实生物来说,熬过2023年,2024年可以达成的里程碑非常多,所以还是特别期待明年。

杨大洲:2024年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主要看上层建筑以及资本市场对未来的预期。如果大家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来得更早一点,可能会快一点好转;如果预期晚一点,好转就会再迟一点。

英文里面有一句话,The only good thing at the bottom is the only way out is up,只能往上走了。从行业看,基本面比较好的企业一直都活得挺好,如果你有独门绝活或者有特别好的产品,无论资本市场好或者不好,一定可以活下来。

具体操作的时候,如果我们对2024年没有一致的预期,可能还是需要看看公司账上的现金流能够用多久,能不能支持公司长久发展。

对云顶来说,2024年是我们刚刚获批的耐赋康正式上市销售的时候,董事会和投资人对产品的预期非常高,所以我们也得撸起袖子好好干活。

另外,明年我们还会有另外一款抗生素产品预计在年底获批,届时云顶会有3个上市的产品。从BD的角色看,希望在公司战略引导下,为公司多做一些添砖加瓦的事情。

王珏:英矽智能作为一家人工智能赋能的药物研发公司,在药物管线上还是药界“新兵”,明年我们会有更多管线有阶段性的进展,比如从临床前走到临床,比如发现一些新靶点。

另外,AI本质上就有对复杂维度数据的解读能力,它自然可以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所以一直以来英矽也在尝试AI在制药之外的赋能,比如和先正达合作为农业植保赋能;与沙特阿美合作为可持续化学赋能。另外,我们也在做一些实验流程自动化的尝试,这点我是更为期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

大健康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医疗、医药、医保、医美等大健康领域的人物、故事、资本,微信号:yixian-er,邮箱:quyixi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