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3-12-22 22:33
挑战中的我们:
2023年12月16日,“李白跑地球”结束了第二季的挑战,由八个没有跑过步的普通人组成的团队,用时300天,穿越了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16个省市自治区,不间断奔跑了20000公里,结束了属于他们的挑战。
于队员们而言,这是他们人生中一次里程碑式的经历。队员谢冰从大学毕业30年来从未运动过,他在路上从只能艰难跑一公里,到能用时430(4小时30分)的成绩能完成全马;队员杜海宽从只能艰难慢走一公里,到轻松可以完成半马,同时体重从210斤减到170斤。还有更多的队员,从来没有住过帐篷,到爱上露营生活,对他们而言,更是一次关于改变的挑战。
于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体育、关于改变的挑战,更是一次“移动生活实验”!这300天,我们的生命状态,和常人有本质不同,我们每天的生活空间在移动,睡觉的地方不一样,吃饭的地方不一样,跑过的路不一样,风景不一样,在变化中,在移动中生活,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很苦?很不方便?很没有情趣?
中途时,我们制作了一个小片子,其中文案我是这样写的:“是不是因为我们看见了,于是,世界就成了我们看见的那样;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直是这样的,生活就被定义成了美好,是不是?是不是?带着这些是不是,我们出发了,我曾睡在沙漠里,也曾睡在雪山之巅,也曾睡在油菜花海里,当我们奔跑过无数山川河流、穿越过无数人群,切实感受到世界之大后,我才想明白,我想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真实的体验,去真实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是的,只有真实的、长时间的在路上了,才会真的知道:原来,生活真的不只眼前的苟且,而是有更多可能。生活不应只是二点一线或者三点一线,不是从一个笼子里再到另外一个笼子里的固定模式,生活是可以移动的,是可以完全融入在大自然里的,让你充满快乐和自由感的活着,而这些全新生活可能的背后,需要科技及相对应的产品来支撑。
比如汽车,对于我们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回想曾经的燃油车时代,汽车往往被大家定义为帮助人和货物从A点到B点位移动过程中创造价值的工具。基于这种定义,乘用车满足了广大用户的“出行”要求。移动出行的场景更多是由用户、用途、距离、路况、环境、工况等因素构成。车辆行驶的环境决定了场景大部分的演化趋势。
如今,随着燃油驱动到电驱动的转换,电池容量和充放电效率的不断优化,再叠加以智能化为主线的产品创新,车辆的内涵和外延均被改写。一方面是使用场景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每个场景当中车辆扮演的角色日趋丰富。最终这种变化不仅让汽车被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由单纯的“出行”向“移动生活”迈进。而当我们把传统的生活方式称为“固定生活”时,跑地球也就可以称为“移动生活”了。
同时,“李白跑地球”有了向“移动生活”迁移的技术基础和可能性。科技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变,而生活方式又给科技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科技+探索+场景+实验+产品,会不会是科技与人的生活关联的一种新模式呢?
继续以汽车为例,在我们跑地球的路上,在很多真实场景中,从移动出行到移动生活,车上的生活正在诞生更多可能。或许让汽车承接更多的场景,把电影院、KTV、民宿、咖啡厅等奢侈的休闲场景统统收纳到你的车上,是一种更经济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买车不是为了更好的点到点,而是更随心所欲地“穷游”。为这样一部多功能车付出的投资,会替代多种“奢侈消费”开支。原本属于家居环境的场景,正在加速进入车里:车上休息、车上喝咖啡、车上看电影……
这些本应在家里才会有的场景,为什么突然跑到了车上?是一线城市房价高,年轻人的房子小,出租屋没有舒适体面的家具?或者是重复在家里做这些事情太无聊,太乏味?抑或是不想被其他家人打扰?
从“李白跑地球”到“移动生活实验”,就是要验证这些可能性是否具有可行性。
比如,我们在路上,完全实现了咖啡自由,其实是实现了喝咖啡的场景自由,我们在腾格里沙漠享受着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我们在三亚的海滩享受着青峰同学为我们特调的意大利混豆,我们在若尔盖大草原、在梅里雪山、在大理洱海、在黄果树瀑布……享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诸多场景、诸多产品,构成了我们舒适惬意移动生活的咖啡部分。
当城里人在为“为什么要去KTV”思考时,我们在设想,车里唱歌不是更好吗?
当城里人想着要去酒吧宣泄情绪时,我们在想,把车开到湖边,在汽车里不是更好吗?
没有包房费,没有固定时间约束,没有其他干扰,没有环境制约……
以前去一趟KTV,七八个人,扯着嗓子吼上四五个小时,一两千元的花费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忍受昏暗的包房,还要被高价烟酒和果盘狠宰一顿。关键是,凑齐七八个人越来越困难了,年纪稍微长了几岁,也没那么多精力连吼几个小时了……
前几年很多商场里出现了那种KTV亭子,确实很方便,也很便宜,但钻进去被其他游客当动物看总感觉怪怪的。
偶尔想要唱歌为什么不在自己的车上?
谁能想到,跑地球的我们在跑完一天后,磨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打开车门,选好音乐,来一场只属于我们自己的PARTY(派对)。喜欢的音乐,喜欢的风景,没有人烟也不怕噪音干扰其他人,你可以尽情释放的情绪和热情。我们的团队不需要团建,几首卡拉OK,蹦一会儿迪,所有的不快和不适,就随着山谷里传来的回响渐行渐远了。
当城里人在为“又是一个美好蓝天,可我还要把自己困在办公室里”感到痛苦时,我们在想,车上办公有何不可?
写字楼这种格子状的建筑就像一座座囚笼,尤其是在天气晴好,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原本还不这么觉得,这几年居家办公习惯了,腾讯会议、钉钉、飞书、Zoom、Skype之类的也玩得很溜了,如果还被办公室约束着,那是不是太Low(品味低)了?一个好天,在金沙江边,在玉龙雪山脚下,把座椅姿态调整好,电脑支起来,网络连起来,还有支棱上日常携带的露营桌椅,加入腾讯会议,和朋友们畅谈沿途经历,和合作伙伴探讨下一步的行动,人生其实可以有很多新可能!
在移动中圆梦,在旅行中赚钱,在分享足迹中获得更多“一键三连”(点赞、投币、收藏),这些也在变成现实……
整整三年没有出国了,那些B站和小红书里的旅行博主们早已封神。旅行的途中还能赚足流量,有了流量也就有了收入,哪有这种好事?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即便做不成职业旅行博主,把自己独特的移动生活分享出去,博得几个“一键三连”总还是可以的。
我们在路上,经常遇到在直播的徒步者、骑行者,还有一些旅游博主,生活在路上,生意也在路上。
汽车,成了我们在路上生活的重要工具,而不仅仅是从A点到B点的运输工具,对于我们而言,车已经不是第三空间了,因为我们不是在车上短暂停留而产生的需求和场景,而是移动出行的延伸,是一种“跑步去旅行,生活在路上”的新的生活方式。车对于我们而言,是我们的第四空间,它为我们在车上较长时间停留而设计成的生活基地,是生活方式的载体。
作为第三空间,车辆的传统属性仍占主要比例,空间属性需要妥协于车辆固有的设计规则。在此前提下强化座舱的空间利用率、空间的多样性和空间配套功能的充分性。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演化。
作为第四空间,车辆的传统属性是该空间的配套能力,空间属性权重更高,驾驶操作界面的要求、乘员约束系统、风阻控制、被动安全等对空间布置的约束方式可以改变。这是汽车内涵外延的再一次突变。
今年,已经有个别车型,用GPT(生成式预训练模型)尝试替代传统的车机,这些GPT在车上的应用,它可以针对性地对用户的健康、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解决方案,做出及时和积极响应,为用户答疑解惑和解决问题。那么,GPT对移动生活会带来什么便利?产生什么影响?
同时,我们在路上,衣食住行,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是不是有可能,利用汽车一些功能,随时可以制作出世界各地的美食,来滋润自己的胃和味蕾。而我们的睡眠,因为经常变化场景,温度、湿度、噪音、天气的干扰,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从而影响队员们的挑战,有没有什么新的技术或产品可以让移动中的我们、挑战中的我们,可以每天睡个好觉?
生命还有更多可能性,需要去探索、去体验,而技术与新的生活方式,是共生关系,新的技术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推进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应用。我们会不断验证和迭代“科技+探索+场景+实验+产品”,这种科技与人的生活关联的一种模式。“李白跑地球”会一直在路上!“移动生活实验室”会一直在路上!
李镇宇
2023年12月
(作者系“李白跑地球”发起人、连线移动生活实验室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