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8-08 18:38
经济观察报 见习记者 刘晓诺
一款人用创新药的产业化需要农业农村部的审批吗?随着武汉禾元生物“稻米造血”的出现,这个问题变得紧迫。
“稻米造血”,是指禾元生物使用转基因水稻制成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这款全球首创新药于7月18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为了生产药物,禾元生物需要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水稻,这使其罕见地触及到了医疗与农业的交叉领域。
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种植历来受农业农村部监管,种植方需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下称“安全证书”)。
然而禾元生物认为,其转基因水稻是“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水稻”,而非“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前“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水稻”的监管法规有待完善,其生产应用无需取得安全证书。
7月31日,经济观察报从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生物安全处工作人员处获悉,禾元生物需取得安全证书,才能产业化地种植转基因水稻,且目前禾元生物仍处在申请过程中。
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并不易获得。据经济观察报梳理,目前仅有2款转基因水稻获证,其数量远少于玉米和大豆。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未盈利企业可以上市”重启后,7月1日,禾元生物率先过会。招股书显示,该公司近3年亏损约4.8亿元,拟通过IPO募集24亿元,其中16.57亿元用于上述重组人白蛋白药物的产业化基地建设。
“无需取得”与“正在申请”
禾元生物获批的“稻米造血”,是中国首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也是全球首款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是国内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血制品,可用于治疗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烧伤、感染性疾病等。中国的白蛋白长期存在进口依赖的问题,据2024年中检院批签发数据,白蛋白进口占比达到69%。
以往,市面上的白蛋白只能从人体采集的血浆中提取。而禾元生物则创造了一种新的转基因水稻,把它用作“植物生物反应器”:也就是把水稻用作蛋白的生产车间,随着水稻的生长成熟,人血清白蛋白会被合成积累在大米的胚乳里,最后可从大米中提取白蛋白,并制成药品。
据经济观察报梳理,禾元生物的重组白蛋白,也是首个获批的使用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人用药物。
禾元生物称,植物源重组白蛋白杜绝了通过血液传播病毒的风险,且不依赖血浆捐献,成本低、产量大,临床疗效也非劣于血浆中的白蛋白。
转基因水稻,是禾元生物制药的原料。招股书显示,2023年禾元生物已建成商业化规模的年产10吨的重组人白蛋白原液及制剂生产线,并已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
不过,禾元生物目前尚未获得农业农村部的关键证件:安全证书。
北京澜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种子协会法律服务团成员冯万伟分析,禾元生物只有获得了安全证书,才能去产业化地种植生产转基因水稻。
他称,从转基因稻米中制药,首先需要种植种子;而要想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便需要通过品种审定、获得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而要获得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该品种又必须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值得注意的是,在招股书等多份上市文件中,禾元生物称无需取得安全证书、无需品种审定,也无需获得种子生产许可。
冯万伟认为,这种说法不成立,“种子在田间种植,就会涉及花粉的漂移问题,有可能污染邻近的其他水稻等作物,需要取得安全证书”。
7月31日,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生物安全处工作人员告诉经济观察报,禾元生物确需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中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目前正在申请,还没有取得”。
仅获批生产性试验
禾元生物曾预测于2027年实现盈利,这主要取决于其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能否快速放量销售。
在产能方面,禾元生物已有一条年产10吨的商业化规模生产线,并计划于2026年建成年产120吨的生产线。根据安信证券分析师的测算,我国白蛋白2022年批签发量约为667吨,而国内白蛋白的理论年需求量为1500—1800吨。
招股书披露,禾元生物目前可做到从每公斤糙米中提取20—30g白蛋白,水稻亩产约为550—600kg。据此估算,要想满足120吨白蛋白的年产需求,禾元生物约需6667—10909亩土地种植水稻。
经济观察报注意到,禾元生物虽然未获安全证书,但已在中国西部获得了规模总计14900亩的生产性试验审批,其安全等级为II级,指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低度危险,但是通过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完全可以避免。
生产性试验审批与产业化阶段的审批不同。
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下称《条例》),中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5个阶段的安全评价: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申请安全证书。其中,生产性试验,是生产和应用前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试验,试验结束后,若想进入产业化阶段,则须申请安全证书。
《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生产性试验结束后,未取得安全证书,擅自将农业转基因生物投入生产和应用的,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和应用,并处2万—10万元罚款。
禾元生物仍有多款药品在研,都需要使用转基因水稻生产。禾元生物在招股书中提示,药用水稻稻谷原料,或存在无法满足药品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需求的风险。
就缺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是否可能影响后续生产等问题,经济观察报联系了禾元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技术发明人杨代常,杨代常表示“只管技术研发”,并未接受采访。经济观察报也向禾元生物相关负责人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转基因水稻要想获得安全证书并不容易。
截至目前,仅有2款转基因水稻于2009年获得了在湖北省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与水稻对照鲜明的是,据智种网统计,获得安全应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有25个,转基因大豆有10个。
药用转基因水稻如何监管
禾元生物一直认为,他们的转基因水稻与《条例》规定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具有较大的不同。因为这种水稻不进入食物链,也不制成饲料,且本身不用于售卖,仅用作制药原料,属于“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水稻”。
禾元生物在2022年的初版招股书中,不仅指出了二者的差异,还直言因为没有植物基因工程药物大规模商业化的先例,“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水稻的监管法规有待完善”;关于这种水稻应取得哪些行政审批许可,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也引发上交所的多次问询,禾元生物被要求解释其水稻种植的合规性。
2023年6月,禾元生物答复上交所称:其水稻属于“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植物”,种植转基因水稻受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监管,但不属于“农业转基因生物”;因此只参照适用《条例》进行试验、获得审批,但无需取得安全证书。
在2025年7月的新版招股书中,禾元生物再次强调无需取得安全证书。不过,其同时指出,“药用植物的监管条例有可能发生变动”,植物生物反应器药物的审批有待进一步完善。
确如禾元生物指出的,目前中国没有关于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植物的专门管理条例,仅有一份2015年出台的国家标准,即《转基因植物试验安全控制措施 第2部分: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植物》,其主要起草人之一便是杨代常。这份国家标准仅涉及试验的安全控制措施,并未涉及生产应用环节。
前述农业农村部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禾元生物主张的“药用工业用转基因植物”的说法,“我们基本上是依照《条例》,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管理的。我们只评价它的安全性,不会刻意地区分它是药用还是农业用”。
该工作人员也告诉经济观察报:“禾元生物的转基因水稻属于植物生物反应器,现在这类植物生物反应器确实不多。但如果出现了这种类型,我们就要考虑如何去监管它。目前我们正在准备编写相关管理指南。”